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至善超群第三次沙龙

已有 1118 次阅读 2022-10-23 16: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间:20221010

  :银杏楼201、腾讯会议

主持人李冰

汇报人:龚苹 彭易林 熊乐天

评论人徐成源 胡丹

记录人:徐成源

参与者:张善超 熊乐天 胡丹 龚苹 彭易林 李冰 徐成源

秋意渐浓,“至善超群”第三期学术沙龙如约而至,同学们齐聚银杏楼,感受彼此思想碰撞的火花。

 

一、前沿新闻汇报

1、英语课时比重是否应该降低?

该问题提出时,社会上对于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呼吁已经有十余年了。而在这次提出的问题中,当事人希望用英语教学降下来的时间,去增加或者加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时期接触到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增加文化自豪感和自信的目的。

为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2021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进行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明确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中小学课程形成了以统编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3+2+N”学科结构安排。

其主要表现为:以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为重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在马工程重点教材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考,重视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由此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那么,在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后,英语该怎么学呢?一方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并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规定,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而另一方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英语课程的地位是难以动摇的,而这又与降低了的教学时长相矛盾。此外,在实际操作中,虽然相应的改革方案已经提出,但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培训,以及教材的编写工作还未到位,这些都是将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此便引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高考分值不变的情况下,英语的地位真的降低了吗?二是英语地位变低的情况下,是不是变相体现了教育不公平?最后英语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引入是矛盾的还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2.“教资”考试热

近日,“教资热”话题再次引发关注。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专任教师总量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增幅达到26%。同时,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也由最初的17.2万人次跃升至了2021年的1144.2万人次,报考人数实现10年翻66倍。

实际上,教师资格证考试并不难,而难的是考完之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下成功上岸。近年来教师这一行业竞争激烈,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不断提高,一些名校毕业的硕博士也开始涌入中小学,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一岗难求’的现象。这一方面确实提升了教师行业的整体素质,但也反映了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年轻人囿于求稳的求职倾向。

与无限的教资供应相对的,是有限的乃至紧缺的编制名额,这在一些地区尤为明显:由于财政困难,教育局所能提供的教师编制名额有限,而有限的名额是无法满足当地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需求的,于是便涌现出了大量的代课教师与顶岗实习教师。此外教资报考还存在着发达城市与偏远山区报考冷热不均、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

总之,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增加和经济形势与就业状况息息相关有关,纵观历史,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往往有所下降;而当经济增速放缓时,教师职业稳定性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这一系列现象也引发我们的思考:首先,考教资的人多,真正想当教师的人少,怎样把教师真正变成一门理想的职业?其次,发达城市与偏远山区的报考“冷热”不均,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最后,面对教资热、编制缺的矛盾,如何解决代课教师和编制教师的区别待遇问题?怎样才能持久发展下去?

 

二、读书汇报——如何有效组织经验

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其效果的呈现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将该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组织起来,使之互相强化,优化、巩固教学效果便尤为重要。彭易林对于《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一书中有关如何有效组织经验的部分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学习经验的组织

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纵向关系就如七年级与八年级地理课所学经验之间的关系,其层次是不断深入的,并且后一阶段的学习效果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之上;横向关系就如七年级的地理课与历史课之间的关系,如果两种学习经验可以恰当的联系起来,便能够相互强化,反之知识则会变得支离破碎。由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意义便尤为显著。

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

编制有效组织学习经验时,要符合三大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连续性表现在主要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因为学生不一定能做到对所有知识点一学就会,所以要对课程中的一些要素进行重复学习,比如学生在学习“能量”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要在科学课程的不同地方反复的提到这个概念以加深对其理解。

顺序性则要求将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以便高层次经验的获取以及学习者往深处发展。

相对于前两项标准对于纵向联系的侧重,整合性则强调课程间的横向联系,整合过的学习经验会帮助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逐渐将自己的行为与所处理的相关要素统一起来,这也要求学生掌握对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3.需要组织的要素

以纽约市道尔顿学校社会学科课程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为例,报告中确定了三种共同要素:概念、价值、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教学的三维目标契合。

4.组织的原则

组织的原则是将学习经验的组织线索编制在一起的组织原则。

在确定重要组织原则时,要注意组织的标准适用于学习者经验,而不是适用于那些已经能够控制所学要素的看待内容的方式。换言之,在确定这一个重要组织时,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要适用于学习者经验,也就是要适用于学生而非传授者。

在学科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是按年代顺序排列,例如历史学科便是以时间的流逝使学生看到事件是如何发展的。此外还有如“增加应用的广度”等原则。

5.组织的结构

组织分为三个层次:最宽泛的层次、中间层次、最低层次。最宽泛的层次是指具体科目、广域学科、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一种完全未分化的结构;中间层次,是指作为序列组织起来的课程,以及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课程;最低层次的课程则是以“课”、“课题”、“单元”为单位。

不同的组织结构都是具有优缺点的。如果说组织结构分得过细,就难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将其过于片段化,不利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如果对这教学不加分化,也会造成一些另外的困难学校中的教师是具有不同类型的能力的,例如有的教师专业是英语,有的是语文啊、数学,所以在教学中,就必须对其加以分化。

此外还需在儿童感到厌倦前,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换言之,就不能老让一个老师去教一群学生,以防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也需要通过不同的老师、不同的风格,给予学生大脑不同的刺激,以产生更好的一个教学的效果。

我国的课程设计,在小学阶段多是倾向于核心的或者综合性的课程;而在走向高层次的教学时,具体科目则会分化的会越来越细,例如分科课程。

6.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

(1)就组织的总体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即是否采取具体科目、广域学科或核心课程。

(2)在已确定的每个领域内,就应该遵循的总体组织原则达成一致意见。

(3)就拟采用的最低层次单元达成共识,即到底是采用每日的课、有次序的课题,还是教学单元。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开发所谓的资源单元,提供给教师以便其针对特定的小组的学生开展工作时选用。

(5)特定班级开展的特殊活动要采用师生共同设计的方案。

要提出可以用来组织资源单元的可行方案是困难的,资源单元会围绕大的观念或问题来组织。因此可制定初步的灵活方案或开发资源单元,提供大量可供教师进行选择可能的材料。这些方案足够灵活,以至于教师可以根据任何小组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对其进行修改。一个典型的资源单位应包括:

(1)陈述期望通过种种学习经验来获得的主要目标;

(2)描述可用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学习经验;

(3)详细描述最后用来帮助学生整合、组织他所学的单元知识的最终经验;

(4)列举有利于形成单元的紫原材料,包括书籍和其他参考资料、幻灯片、广播节目、图片、录音等;

(5)指出在这门特定课程中起到组织要素作用的那些主要要素的期望发展水平。

 

三、关于“磨洋工”现象的讨论

1.龚苹

磨洋工在管理中主要体现为消极怠工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通俗地讲,便是装个样子,但实际上什么都没做。

磨洋工在学生身上可以体现为:学生表面上一直在学,但时不时的用喝个水,上个厕所之类的行为分散注意力、消磨时间,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就三心二意,没有用心,最后什么也没学到。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以前段时间学校开展的线上集体备课为例,这种方式本身是高科技,有的教师也不一定搞得懂。然后我所处的英语组就没有人进行备课工作,因为这种工作应该是由英语组组长发起的,但是他没有做,在这一点上,相对于语文组组长(此人甚至开设了一个公众号)和数学组组长,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磨洋工,而这种行为也直接影响了整一个组的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因为没有集体备课而少了一个加分项,而为了加上这部分分数,我只能将其未完成的部分补齐。

对于学生磨洋工的问题的解决,重点还是要落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且落实对学生行为的监督,此外,家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我们教师要加强家校间的沟通合作。

而对于磨洋工的教师,尤其是有编制的教师,教师这个行业对他们而言,只是个饭碗罢了,这种概念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是很难解决和处理的。

 

问:在落实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有没有磨洋工现象?

答:学校的课后服务其实是一次性的,一群学生上完课,然后又换下一批,所以教师教的好不好其实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我校的课后服务也一直没开展起来,因为报酬太少了,很多有实力、有兴趣的且用心备课的老师也不愿意去做了。这就像劣币驱逐良币吧,最后剩下的也就是磨洋工的教师,应付了事了。其实有些情况下,教师也确实太累了,而课后服务又费劲,他们也就不由得懈怠了下。

问:校长是否有采取措施管理磨洋工现象?

为了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校长一方面派行政领导蹲班检查,另一方面检查教案,这样的结果是让那些想好好上课的老师觉得疲劳,不想接着报名了,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校长只得从校外的机构找人上课。

对于我校教师在课后服务上磨洋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劳动和报酬不成正比,100元一节课的报酬对于想认真上课的老师来说,是不够的,但对于那些随随便便应付了事的教师来说,他们倒是占了便宜。

 

2.胡丹

对于语文等文科科目的教师而言,磨洋工可以体现为上课安排学生背书,一般来个两轮抽背,时间就消磨掉了,而且学生还觉得这样子比较有效果,此外他们还可以安排学生默写。

对于选修科目的教师而言,他们用考试来磨洋工,尤其像晚自习或者周六周日两节课连上的时候,那就考个试吧,考完试还要阅卷,如果吧阅卷工作报上去的话,那还是额外的收入,这是常见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磨洋工。

数学老师上课无法磨洋工,但是他们改试卷时可以磨洋工,每个科目阅卷费都是100块,最先拿到钱的永远是数学老师,因为大家答题纸上都是一片空白一瞬间可以看完。

教师磨洋工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有些科目想要取得较高的成绩是比较难的,再加上有些学生他本身就不想学,只考虑单招之类的出路,那教师也不能强迫他们;另一方面,非高考科目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边缘化的,那他们也会放飞自我;此外,像我们高中教师往往承受着很严重的角色冲突,我们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责任很重,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又很大,而我们也有自己的家庭,那边也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需要解决;并且还有校园暴力,这也很棘手,老师大多是不敢管的,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平安安下班就好;最后,较低的教师待遇、不太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以及一些要额外承担的劳作(像当志愿者等)对教师心理也有很大影响。

关于磨洋工的对策,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愉悦感,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给教师多一些关爱,而不是各种检查、监督、压榨;然后教师评价制度也应往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无论结果如何,功劳苦劳都要考虑到的;此外还要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让他们有合理的报酬与福利保障;最后还要建立教师的维权机制,现在有很多各平台可以举报老师的不当行为,但教师这边却没有一个维权机制,没有一个平台让他们去辩驳,此外还有拖欠教师工资、不合理的评价机制等都需要一线老师去反馈的现象,这一部分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问:课后服务是如何开展的?

答:唱流行歌、放电影之类的,校长对此也没意见,因为他觉得课堂氛围很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些老师平常认认真真上课,结果领导对他们的评价还不如这么随便搞课后服务的教师好,其实这也是教师工作中不公平的体现。

 

3.彭易林

磨洋工体现在一些教师在上课时秉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上,他们不一定会把课上到符合课程标准的程度,只求相安无事,达到最低要求、分数够即可。

磨洋工背后是有很多原因的,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教师自身价值没有实现以及受到肯定而导致的内驱力的缺乏;并且有的教师很受学生喜欢,但他与领导的关系很一般,其教学效果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会很大程度上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然后这与教师所教科目也有关系,有些不参加中高考的科目很容易被边缘化或者被抢课,那任课老师也会磨洋工;最后,磨洋工与人的惰性的和职业观,有的人只是把教师当作一个稳定的饭碗罢了,那么他们也就不热衷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或者向上走,超越自己。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不少教师到要退休时,他们对于职称、荣誉之类的热情便会降低,那么他们也会倾向于磨洋工。

面对社会上对于教师的一些负面评价时,教师其实内心是很悲观的,这也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消极怠工。因此,一个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就尤为重要,公众对于教师还是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同样的,民主的领导方式与和谐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此外,教师的评价机制也要改进,教师的晋升考核标准是不限于日常教学的,那么像公开课、比赛之类的成果就需要一个合理的量化指标。

 

问: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什么?

答:最直观的方式是提升工资、奖金之类的物质奖励,这是最能让教师感受到自己被认可的方式,然后便是完善对于教师的评价机制。

问:双在减工作中,地方上实践性作业、弹性作业的改革方面,存在磨洋工现象吗?

答: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教学的推进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领导如果检查的话,学校一般会叫几个表面上做的还可以的去应付下,因此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流于形式,效果很有限,多是用来应付上层的检查。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

 

4.徐成源

关于教师磨洋工的现象,其内部原因,首先教师自身能力如果跟不上时代需求的话,就可能选择磨洋工来消磨时间;然后教师在自身的角色冲突可能对自己的职业产生错误认知,内部调节不当找不到落脚点。外部原因,一是不公平的事件,例如工作与报酬不成比例,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乃至会开展副业来解决经济问题;二是职场上的因素,因为晋升未必只与工作绩效挂钩,有的人工作出色但就不受领导喜欢,那他就很难上升;最后,领导个人的作风,以及对教师的态度也对其积极性有影响,如果校领导对于教师态度恶劣的话,那么教师就会倾向于工作上应付了事。

因此,关于教师磨洋工现象的应对,首先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改善领导管理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教师的绩效评价方面,需要用基本工作量为其公平性保底,并加以一定的激励与处罚措施,可以参照目前一些高校里采取的“非升即走”措施,使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一个良好的保障。

 

四、熊乐天基于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调研对教师倦怠的汇报

教师倦怠一词最早于1970年前后,由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专家费登伯格提出,后来学术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社会历史、组织行为学、临床、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拓展。

对于教师倦怠的分析,可以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当教师的基本需求无法得以满足时,那他们便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此时根据Maslach的理论,便会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自我成就感这三个维度上出现职业倦怠。

目前知网上对于教师倦怠的文献主要以期刊论文为主,但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倦怠的关注则少之又少,而在评价改革的视角下,对于教师倦怠的研究则近乎于零。

对此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倦怠的成因是很难量化的,对其概念也很模糊,其与评价改革的先后关系也很难确定。

那么,何为评价改革?简言之,要在升学、用人等方面打破以分数、以学历论英雄的思维,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的方案,总的来看,就是立德树人,打破五唯的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方面目前面临着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压力很大;第二个是枷锁很重,附加在教师身上的一些额外工作非常多;第三是评价很难,例如师德师风的评价是很难定性乃至定量的,所以评价改革的推行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在倡导立德数人、把一些不可量化的东西搬在了主体地位上时。

评价改革推进的阻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方面,配套措施供给的不健全,在个整个评价体系下,相应的一些制度都不完善,例如学校进行改革时,财政支持不到位以及平台的缺失,此外还有评价体系与外部政策之间的冲突,例如说职称评定与教师的师风评定就有冲突;第二是实际阻力,即为地市州之间的资源差异,分配的不均,并且评价体系本身的逻辑性也有待商榷;第三是社会阻力,其主要包括多元主体支持度不足,以及社会压力的渗透(如调研等非教学工作),对教师教学投入的挤压。

根据如上情况,提出如下六点对策:

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供给

二、优化地方方案,加大财政支持

三、加强组织学习,形成典型示范

四、增强专家指导,鼓励朋辈交流

五、细化评价指标,补充划分要求

六、促进多元协同,形成社会合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6636-1360594.html

上一篇:2022-2023学年秋季第二期学术沙龙——教育类新闻与书籍汇报
下一篇:2022-2023学年秋季第四期学术沙龙——教育类新闻与书籍汇报
收藏 IP: 211.142.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