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2022-2023学年秋季第四期学术沙龙——教育类新闻与书籍汇报

已有 1129 次阅读 2022-11-13 15:4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间:20221021

  点:银杏楼201、腾讯会议

主持人:李冰

汇报人:胡丹 徐成源 龚苹

评论人:李冰 彭易林

记录人:李冰

参与者: 胡丹 徐成源 龚苹 彭易林 李冰

知识的分享和观点的交流是一种愉悦,更是是学习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光阴荏苒、暮去朝来,“至善超群”学术沙龙已迎来“期中大考”,第四期读书沙龙如期而至。

一、教育热点前沿新闻汇报

(一)《关于教育的论述》——胡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胡丹结合党的二十大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教育内容的对比,讨论关于教育论述的变化,结合实际实践分享个人思考。胡丹从以下四个方面谈及关于教育论述的变化:

第一,归类不一样。在十九大报告中,将教育放到民生水平和社会治理这一项基础工程当中;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作为单独一项内容,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形成一体化发展理念,形成宏大格局。由此,胡丹提出个人思考,从19大到20大,教育一直都在向前发展,从“维稳”到“动力”,教育的地位明显提升,从项目子类到项目大类,排位更靠前。

第二,是详略的变化。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优先发展位置,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写在同一句话,突出了其重要地位,但没有具体阐述教育如何达到基础性的地位。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分三个层次进行说明:首先,基础性支撑提及人才是第一资源。其次,教育优先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三者并驾齐驱,并说明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第一次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指出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最后,对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项,在19大报告中以此句结尾,将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落脚,而在20大报告中以此句开头,落脚点是实现教育公平。

第三,是教育目标体系的变化。在19大报告中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20大报告中新增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新提到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新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都是未来五年或者更长时间教育的焦点。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于六点:(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2第二点,立德树人。(3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4就是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5与高质量经济发展交相辉映

第四,落脚点的变化。19大报告中最终归结点位培养德智体美没有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20大报告中最终归结点为促进教育公平。

针对胡丹的详细讲解,各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龚萍就“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观点谈自身的感受,认为这进一步表明了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及加强了我国的教育发展的思想定位,从侧面印证了开展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彭易林认为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创造力、社会情感态度等精神层面素质的培养。徐成源探讨了我国从18大到20大的教育改革成就,并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为切入点谈及了其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李冰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切入点,从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讨论了中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将“创新”融入素质教育过程之中。

(二)何为素质教育——集中讨论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都指出要发展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教育,探究清楚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有利于把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胡丹认为素质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而且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同时,素质教育也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拥有健全的人格。并提出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起来,建立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这会成为教育的一大创新。龚苹认为素质教育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将“死”读书变为“活”读书,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素质教育更加重视人的能力的培养,着重在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彭易林认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所要求的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包含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信息化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等。徐成源认为素质教育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化发展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李冰认为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注重学生性格、情感能力的陶冶,在教育系统中主要表现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可见,大家对于素质教育的看法大同小异,着重强调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是一种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张老师做出总结:首先,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依靠教育,教育要实现自强自立,强调自主培养与自主发展。其次,教育的未来发展导向,要站在时代大背景下,比如围绕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等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宏观角度、从整体上深入了解与探讨,再细化到微观领域,学校、教师、学生应该怎么做等问题上。最后,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其根本落脚点在于育“人”的问题上,目的在于解决育“分”不育“能”、育“行”的问题、在于促使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和健全的人格。并且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面向时代、面向国家,根据我国相关政策、教育发展向不断调整完善。

 

二、读书汇报

(一)《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龚苹

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深入了解评价有利于更加针对性地发现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龚苹从评价的必要性、基本概念、评价程序、评价结果的分析、评价程序的其他价值及用途展开详细汇报:

1.评价的必要性

评价在于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教育内容是否符合期待、组织形式是否有效。主要是较为全面地检查提供学习经验的方案实际上是否起作用,以指导教师去引起评价期望的结果。这是评价的目的,同时是评价的缘由。评价是查明已形成和组织的学习经验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即组织学习的经验到底有没有达到效果评价过程包含着鉴别计划的长处短处;评价的结果能够使人们注意到课程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有待改进的

2.评价的基本概念

1)评价过程

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程度的过程。结合教育来说,教育评价是使学生行为的方式产生所期望的某种变化,是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

2)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评估学生的行为;评价的次数要达到两次以上。

3)关于评价的片面观点:评价等于纸笔测验;一种不全面的评价方式。

4)改进:结合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交谈,以此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兴趣、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抽样

假设依据:通过取得学习反应的样本来评估它的典型反应是可能的。在这个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抽样。它包含两个方面:(1)从大量的样本中抽取一部分进行测试。(2)从一个群体中抽取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

3.评价的程序

二维分析是课程评价的指南,评价的前提在于对“行为目标”界定清晰。

1)评价步骤:对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了解现行的评价手段,以便了解这些评价手段为预期的评价目标服务的怎么样,包括求助检测目录和寻找样本测验两种评价手段。

2)评价的准则:客观性、信度、效度

3)评价手段:直接手段是直接取得所要测量的那种行为的样本的手段;间接手段是通过特定的评价手段,将用直接有效的测量所获得的结果联系起来。

4.评价结果的使用

1)评价结果的特点:不是单一的分数或者单一的描述术语这些分数或描述性的术语应该是与前一次可以进行比较的,评价需要多次。

2)评价结果的分析:分析评价的结果指明各种长短

3检验这些资料,指出这些特定的长处和短处的缘由,还要提出可能的解释或假设

4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来检验这些假设,检验这些假设与已有的全部资料是否一致

5如果是一致的话根据这些假设所提示的方向来修改课程,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修改之后检查学生成绩实际上是否有所提高

结论:首先,课程设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进行评价,并依据结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其次,课程设计是一个重新设计、重新编制、重新评价的过程。

5.评价程序的其他价值和用途

1评价是澄清教育目的的一种有力手段。

2评价对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3评价程序对学生个别指导方面有重大的意义,比如摸底测验。了解学生达成各种目标成就,从而对需要和能力有比较完整的看法方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种所谓的中期。

4评价对对学生个别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5评价是学校委托人提供学校办的是否成功的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学们围绕龚苹的汇报内容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见解。胡丹认为评价的标准应该是量化的、客观的,并且谈到了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即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彭易林认为评价是一个连续性的、循环的过程,更多的在于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指出存在评价对课程的影响较小的问题。徐成源结合自身的调研经历谈到了素质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认为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与内容,明确评价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李冰认为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方式应多元化,评价内容应丰富化,避免一味地运用标准化地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发展状况。最后,张老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作出总结:首先,真正的评价是要一定的情境和还原的,第一评价需要指向目标,第二要建立一个类似的情境,与时俱进。其次,课程评价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主要在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课程的实施效果、课程结果反应课程目标的程度、课程环节是否达到了自身的预期。再次,强调了重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联系实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徐成源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教师能力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徐成源就《教师能力理论研究》,从教师能力理论的研究历史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的构成展开汇报,以下为汇报的主要内容:

1.教师能力理论的研究历史发展

1)研究背景

a.现实需求:中小学教育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b.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

c.国内外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能力研究的认识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重视等

2)历史发展

a.国外教师能力研究:分为20世纪以前的萌芽期(资本主义发展,美国中小学逐步发展,对教师要求逐渐提高,对教师能力的认识基于社会对工人的简单计算能力,没有教师能力的研究);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期(资本主义发展繁荣期,教师能力展开初步探究:教师能力因素分析、教师能力与学生学习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成长期(教师能力研究成果较多、途径更加多元,涉及教师动机、知识与技能、自我学习、交互能力、计算机的了解与技能的研究等)。

b.国内历史研究:在萌芽期,古代的教师能力观是教师能力与教师的知识和教师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具有教育的阶级性,经验性的研究;在发展期,应试教育本位的教师能力观注重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教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能力,把教师能力等同于教学能力、把提高教师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唯一方式,总体上对教师能力有了整体的划分;在成长期,素质教育本位的能力观对教师能力的研究更加系统,包括教师胜任力、教师能力结构研究、教师科研能力、课程能力、教学能力等。

3)理论基础

a.能力种类视域下的教师能力理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b.能力结构视域下的教师能力理论:言语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社交智力等。

4)理论构成

a.理论研究的相关概念:能力、智力、技能

b.理论研究流派:结构性教师能力理论是国内占据主流地位,包括一级能力与二级能力研究等;教师能力三维度包括具体学科能力、一般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智力基础;基准性——鉴别性二维教师胜任力理论关注基准性胜任力、鉴别性胜任力,其中,IBSTPI教师能力标准较为权威。

 

5.总结反思

教师能力理论发展的根本基础在于生产力的进步,这对教育及教育者的要求更高,从经验性的概括到细化的理论,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

以上为徐成源关于《教师能力理论研究》的主要汇报内容。接着,各位同学针对其中的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感受。龚苹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谈到了教师最重要的两个能力:一是不要玻璃心,具备接受批评的能力以及良好心理承受能力;二是不注重结果,形成适度“佛系”的能力。胡丹认为老师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为教师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彭易林认为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逐步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李冰认为教师能力的提升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当今时代,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提了新的要求,并且要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后,张老师做出总结:首先,指出不同的时代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不一样,原因在于:一是时代一直发展,教师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或者教能力的发展受到知识变革的影响。其次,强调阅读与思考对于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并且善于思考与总结。指出读经典能够开阔眼界,能够唤醒我们习以为常的看问题的思维。要慢下来才能快起来,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6636-1363537.html

上一篇:至善超群第三次沙龙
下一篇:至善超群第六次沙龙记录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