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zaike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izaikexue

博文

每日哲科脑洞07:意识与记忆

已有 1512 次阅读 2023-8-23 19: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缸中之脑”预言,如果将人类的大脑保存在营养液中,使之能够从中源源不断的获得所需的给养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依然可以拥有作为人类的自我存在感乃至正常的意识,也会借助于所连接的信息采集和反馈装置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类似于正常人的反应,通过适当的屏蔽装置,也许可以完全感觉不出异于正常人。

       据此可知,或许生命体的本质就在于意识,那意识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大脑用于调节生理机能的本能反应外,后天所形成的意识(自我存在感、部分智力、人格、性格、直觉等)可能都来自于记忆,即“我之所以为我”是脑中记忆的塑造以及一次次强化正反馈的结果,当然这里依据的是现代神经生物学中把意识看作是大脑神经网络结构的这一观点。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记忆被移植入另一个个体(比如其克隆体)的话,会使得记忆移植体拥有本体的全部人格、性格和部分智力,移植体会觉得自己从记事起至今的记忆依旧是连续的,自然觉得自己就是本体自身,从而获得关于本体的自我存在感。这会导致即使本体消失,这种自我存在感依旧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永生。

       基于此,如果有一天在技术上真的实现了记忆的完全读取、复制乃至移植,人类也许崇尚的就不再是通过繁衍后代使得基因得以大量复制,而是通过记忆复制将自己的意识进行备份。到那时自私的就不再是基因了,而是意识与人格。但当记忆本体具备了海量的拷贝,比如有的拷贝寄存于缸中之脑,有的拷贝寄存于克隆体中,有的拷贝上传到计算机网络,更有甚者,有的拷贝就是一个高度纠缠的量子网络。到那时每个记忆的复制体都会有本体的自我认同感,都认为自己就是本体自身,到那时又该如何呢?

       也许这时生命科学的第一原理——自然选择就会作用于意识本身。其基本逻辑在于虽然本体和复制体在某一时刻拥有完全相同的记忆,导致有同样的人格、习惯与自我存在感。但周围环境的不同,会使得意识遵循不同的路径进行演化(或者说神经网络受到不同的外界干扰沿着不同路径进行重构)。考虑到神经网络之间的关联是高度非线性的,不同的扰动必然以指数的形式传播并放大,形成所谓意识的“蝴蝶效应”,这点很像基因复制中所出现的变异经由自然选择的筛选。在自然选择的影响下,有的记忆拷贝因某些原因导致崩溃而被淘汰,有的则会演化成独立的新人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3670-1400062.html

上一篇:每日哲科脑洞06:宇宙演化的逆熵
下一篇:每日哲科脑洞08:中医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
收藏 IP: 27.219.56.*|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