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L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Lai

博文

当今的科学家们是否有足够的雄心壮志?

已有 2679 次阅读 2023-2-9 18:38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对当前全球科研大环境的一篇评论,改文章总结现在的科研工作者缺乏科研雄心,从而潜心下来研究理论和创建有价值的模型。更多的人总是忙着不停的生产数据,然后申请项目和不停的发表论文,也许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真正的科研到底应该怎么样做,而不是总是“我没有时间写(或读,或审查)论文,因为我太忙于准备另一个基金申请。”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function/zqac048

下面是用CHATGTP翻译的中文,虽然不完美,但可读性还是很强。

科学家们是否有足够的雄心壮志?

Ole H Petersen

School of Biosciences,Cardiff University,UK

几年前,我去参加了巴塞罗那的一个艺术展览,该展览向其他艺术家以及观众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当代艺术家是否有足够的野心?组织展览的人的结论是否定的。他们关注的野心不是成名或致富,而是取得一些真正的和持久的价值,旨在揭示一些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与他人以及自然的关系的根本。例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和提香的崇高成就,揭示了人类最深刻的情感和关系,当然也很难与克莱斯·奥尔登堡的巨大马桶和厨房水槽,或达米安·赫斯特的完整尸体作品相提并论。

在准备下月初由丹麦皇家科学与文学院(我是该学院的成员)安排的向尼尔斯-玻尔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百周年的庆祝活动时,我一直在想,对当代艺术家缺乏真正野心的担忧是否也与科学有关。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Nurse最近回忆起Sydney Brenner在获得诺贝尔奖时提出的警告,即生物学家 "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对知识感到饥饿。"正如Paul Nurse所说"这一告诫来自分子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确立为模型生物,对今天的生物学来说更有意义。" 数据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思想、理论和背景也是如此。不能导致理论或模型的数据,因此不能用于做出可以测试的预测,就不代表有用的知识。

Alan Hodgkin比大多数人更了解这一点。他在1976年在剑桥举行的生理学会百年纪念会议上发表的年度评论奖演讲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回顾了几乎所有来自乌贼轴突的电生理数据都是在1949年夏天的一个月内收集的,这些数据被纳入了1952年发表在J Physiol上的著名的五篇HodgkinHuxley论文。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们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模型,并制定了方程式,最终允许重建神经动作电位,证明该理论可以正确预测其精确的形状和时间过程。1952年的著名论文不仅代表了有用的知识,而且正如乌克兰生理学家Oleg Krishtal所说:"Alan HodgkinAndrew Huxley的诺贝尔奖论文中,他们用离子传导来描述神经冲动,仍然是科学中无与伦比的美丽范例。霍奇金在他华丽的回顾演讲中指出,"一件优雅的仪器或一个优雅的实验意味着可以非常便宜地建造或进行"。这一观点在今天当然不时髦,但当我回忆起1982Yoshio Maruyama和我用来记录上皮细胞中第一个单通道电流的相当原始的、部分是自制的设备时,却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今天的科学世界里,越来越强大的大学管理者所尊重的唯一头衔是 "资助者先生或女士",科学家的价值似乎基本上是根据其资助收入的大小来评估的。与此相反,人们的印象是,大学的领导们一般很少关注获得真正的新知识。因此,大多数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资助,因为这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晋升途径。当然,没有什么动力去用最便宜的设备进行实验,因为这将限制资助收入,最令人担忧的是,没有什么时间去发展理论和新模型,因为越来越多的时间必须花在撰写和重写资助申请上。越来越多的人说:"我没有时间写(或读,或审查)论文,因为我太忙于准备另一个基金申请。"这句话突出了当前系统的荒谬性。

为了重新建立对真正重要的东西的关注,即从数据中获得可用的知识,重新思考我们的工作和评估方式,并从更多地强调理论和模型建设以及内容,似乎是一个好主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8723-1375573.html


下一篇:当今科研界的短期雇佣方式已经成了高质量和创新性科研的最大阻碍!
收藏 IP: 141.67.15.*| 热度|

3 杨正瓴 尤明庆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