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虚拟的“虚拟语气”——半真半假的“虚拟语气”与汉语的虚假遭遇

已有 12224 次阅读 2012-7-17 14:19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英文

  “虚拟语气”打从入眼起,就觉得全然属于假想、假设。借用香港电影中常见的“本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的表达,曾将虚拟语气理解为“本句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然而,所学稍多,竟然发现“虚拟语气”可真可假,虚虚实实。
  中文中的“假想、假设”也是真真假假,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假设”有三义:1.姑且认定;2.虚构;3.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
  就我个人之见,中文的通假字有诸多贻害,后患不少。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我对将“假”与借”混为一谈颇为感慨。“假”本来往往属于老鼠过街,一通假,好端端的“借”字也被拉下了水,跌进了造假的行列。《红楼梦》里“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也想与“假”撇清关系。中文中,原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借”不知何时被被后世有意无意的“白字先生”(“有意”与避讳有关)用“不真实”之“假”取而代之,“假”在一定程度上披上了真的面纱。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今中国,假有时大行其道,似乎与此不无关联(注:此小段无语源学依据,纯属主观想象)。
  其实,我可能对于“假”有些苛求。假在古代并还是虚假的代名词,名声不象今日之糟。当下,义齿(即假牙)、义肢(即假肢)都耻于与“假”为伍。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古代对于虚假情形往往用“伪”字进行表达。如:伪书、伪装、伪善等。
  于是乎,实为“借设”、“借定”、“借说”(此处之“借”可理解为“代”,因为实情未明,暂且代之)都蒙上了“假”名。
  此时,日语中曾困扰我的“假名”(分平假名、片假名)也真相大白了。据《现代汉语词典》,“假名”是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叫片假名,草书叫平假名。
  汉语之“虚”既有“虚怀若谷”之壮、“虚心”之诚,又有“虚情假意”之伪、“虚伪”之诈。半褒半贬之“虚”与“半信半疑”之假结伴,“虚假”之意不言自明。
  “虚拟”在《现汉》中的释义有二:1.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虚拟语气。2.虚构:那篇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有些是作者虚构的。可以看出,《现汉》中半真半假的“虚拟”与真假参半的“假设”可以等量齐观。有点貌似:说你假你就假,不假也假;说你真你就真,不真也真。商务印书馆的《汉英词典》(1980版)将“虚拟”释为“invented,fictitious,suppositional”。
   依我之见,还是将虚拟与实体进行迥然不同的区分为好,否则,半真半假的模糊表达越发地朦胧。尽管难得糊涂是传世之训,但适度的对立统一还是有益的。从语言层面看,这种融“虚、假、真”于一炉、真假难辨的文化现象是耐人寻味的。
  在英语语法界,对于虚拟语气似乎也有不同意见。先来看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英语中有四种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在表示一种纯然假想的情况或主观愿望时,动词需用一种特殊形式,称为虚拟语气。虚拟语气在形式上大致分为三类:1)现在虚拟语气——主要用动词原形;2)过去虚拟语气——和陈述语气的过去式相同,但动词be要用were形式;3)过去完成形式——和陈述语气中的过去完成时相同”。
  再来看章振邦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英语动词中有3种表示不同口气的动词形式:陈述式(注:章氏将陈述式分为陈述句与疑问句)、祈使式、虚拟式。虚拟式,传统译作‘虚拟语气,是专门表达‘假设意义’及其他‘非事实意义’的动词形式。现代英语表达上述意义的语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章氏深感虚拟语气有“瘦身”的必要,他感叹道:“传统语法把上述能表示假设意义的语法手段统称为‘虚拟语气’,以致‘虚拟语气’在较老的语法书中被搞得很复杂,给教学带来诸多困难。但这并不符合现代英语的实际情况。在现代英语中,‘虚拟式’,作为专门表达假设意义的动词形式,仅是古英语遗留下来的一点残余,它只有两种形式,即were-型虚拟式和be-型虚拟式。例如:I wish I were young again.If he be found guilty,his membership shall be suspended.”,章氏归纳道:“由此可见,现代英语并没有复杂的mood体系,在编写教学语法时,我们对mood不必多所着墨。”
  “虚拟语气”的英文表达为“subjunctive mood”。我现在立足于“虚拟就是不真实”的假设进行一些分析。
   sub-是一个常见的前缀,它可以表示“低、副、次、亚、近”等义。junctive是表示“连接的、接合的”等,如disjuctive表示“分离(性)的”。subjunction表示“增补(部分)、附加(部分)、添加(部分)”(此解取自《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陆谷孙等,1993》)。
  将“subjunctive mood”译作“虚拟语气”看上去不错,但我对于它竟然能够表示真实事件总感到心虚而惴惴。我赞同章振邦老师的专门化见解,并且,我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废弃“虚拟语气”的名称,以“附愿语气”取而代之。
  为什么使用“附愿语气”翻译“subjunctive mood”呢?
  我认为,上述两位作者在书籍中都没有讲清楚虚拟语气的要害。为什么要采用过去时间表示现在的想法与行为?
  虚拟语气对于表示现在或将来的情形采用过去式、对于表示过去情况的情形采用更早的过去时间进行描述。
  根据我的理解,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有文化意蕴藏焉。它们对于当时的情形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都诉之于过去。无论苦与乐,用过去作比喻是风险最小、最安全的,今日亦然。即使苦痛,也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从更深一层讲,我的体会是:在原有的客观情形表达之上,叠加有强烈的主观的、情感的因素。这是明显不同于陈述句与祈使句的客观表达的。
  从英语构词来看,subjunctive应当具有“增补的、附加的、添加的”含义。具体到“subjunctive mood”,我认为,就是叠加或附加了情感和期望,也就是“附愿”,我认为“subjunctive mood”翻译为“附愿语气”显得更加贴切。
  “附愿语气”比“虚拟语气”更真切、更易懂。具体而言,它包含两层含义:1.希望好事尽快发生、坏事尽快走开。2.无论好事、坏事,都将之视为过去之事,不再纠结。
  “附愿语气”包含一种将心比心的体谅、设身处地的理解、笑对过去的从容,使心情更平和、生活更温馨。对章振邦的“一点残余”的带贬义说法我表示怀疑,我觉得“附愿语气”的委婉、含蓄自有其独特的风景与生命力,在英语世界中将会占据属于自身的一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92994.html

上一篇:不平衡的“辐射平衡”——气象学中的“辐射平衡”是错译吗?
下一篇:生态水文中throughfall等词汇英译—学术英词汉译规范化应予重视
收藏 IP: 58.240.140.*| 热度|

1 虞左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