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公式是否需要公识?-论“公式”一词使用的扩大化倾向

已有 3526 次阅读 2012-2-4 21:43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公式, 公识

     当今年头,不管什么学科,都以建立模型为荣,公式也应运而大增。
    想到多年以前,本人对于公式、模型,常生肃然起敬之感。以水文学领域为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华东水利学院首创(河海大学的前身)的新安江模型独步中国江湖,可谓名播大江南北。它也曾是中国少有的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水文模型,与美国的斯坦福模型当属一个量级。
   近些年,与模特同为一词的模型(model)身价大跌。名模、洋模、土模遍地行走。数学建模的普及更使模型走进千校万院,普通学子信手可建。
   定理似乎还保持一些高贵,主要出现在数学类的杂志舞台,经济学等学科中也有明显增加。只有公理依然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数量有如大熊猫一般屈指可数。
   公式近年也更加亲民与深入基层,即使本科生论文中还不时可见到所谓新公式的露面。依我的感觉,公式似乎还是需要一些共识(或公识),单纯自说自话未必相宜。
   我们来欣赏《现代汉语词典》中相关术语的含义:
公式:1.用数学符号或文字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式子,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2.泛指可以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能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命题:逻辑学中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式”的普遍性似可理解为普适性,应当隐含正确性。
 
    我觉得,公式可能还是需要一些共识。特别是《现代汉语词典》“公式”的第一释义,它主要在科学领域使用。至于社会生活中的“公式”化表达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科学论文或书籍中的一些“公式”,一种就是运用公式进行各种推导,各种中间衍生物;还有一种是名为“公式”,实为命题,可能只是作者的假设或判断以及推理,正确与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检验。第一种情形非常普遍,我想问,在运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各种中间衍生物是否可以都可以称作公式?第二种情形为数也不少,我觉得称作“公式”有些勉强,似乎还是直白的“等式”、“表达式”、“列式”或其它近于命题的表达较佳。
   当然,话又说回来,就是“认识”二字的共同诉求,尚且各立为“公认”(词典释为:大家一致认为)与“共识”(词典释为:共同的认识)。“公识”在实际生活的使用有增加之势,但尚未列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公式与“公识”及“共识”的关联是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34319.html

上一篇:宫式“非典”对于中国科学的时代价值
下一篇:倡议有心者开展数学、化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咬文嚼字
收藏 IP: 58.240.1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