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是现代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核心,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也是通过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扩张引领向净零排放过渡的行业。1月24日,国际能源署发表的2024电力报告(https://www.iea.org/reports/electricity-2024)指出2023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2.2%。电力需求数量增长最大的是中国,但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快的是印度。
虽然全球的电力需求在增加,但全球化石燃料发电量在继续下降(同比-2.8%),主要原因是燃煤电厂发电量减少(同比-8.8%),如美国为-8.7%、德国为-26.7%、日本为-7.7%。相反,全球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发电量在增长(6.0%),如风能增长5.1%、太阳能增长10.9%、法国核电发电量同比增长6.0%。国际能源署预测,清洁发电有望满足未来三年全球电力的增量需求。
可再生能源产能的增长是大量投资的结果,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供应端投资达到1350亿美元(到2025年可能增至259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38%,美国、欧盟、英国之和已超过中国(BloombergNEF)。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提高2倍是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设定的目标(见2023-11-24的博客),日益增加的清洁能源产能反映了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在减排方面的所做的努力,可能会转化为对别国的期待和要求。
这种期待和要求反映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年初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的会计准则2024年度手册里,其中IFRS S1事关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IFRS-S2是关于与气候相关的披露(参见2023-11-30的博文)。后者要求实体披露有关其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信息,这些风险和机遇可合理预期会影响该实体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现金流、融资渠道或资本成本(统称为“气候变化”)。财务报告不合规会影响企业声誉、市场占有率及资金成本。因此,了解气候变化的动向和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对上市公司和国际型企业尤为重要。
2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就《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第X号——可持续发展报告(征求意见稿)》。这一指引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强化碳排放相关披露要求,明确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披露议题。如上交所明确,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沪深交易所强化了碳排放相关披露要求,上市公司除披露应对气候变化治理、战略相关内容外,还应当进一步披露气候适应性、转型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排措施、碳排放相关机遇等事项。
对企业层面的“气候变化”要求,会不会上升到国家层面?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巴黎协定》及各国承诺的减排目标(国家自主贡献)有约束力吗?从《京都协定书》的历史经验看是没有。但从国际地缘政治及可持续发展共识考虑,将来可能会有约束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用Google的AI 工具Gemini 提问 “如果某个大国无法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巴黎协定其他签署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Gemini给出的选项很有趣,包括在国际谈判中对该国施加压力,要求其做出更大的减排承诺;对该国实施经济制裁或贸易壁垒;减少对该国的技术和资金援助;将该国列入“气候变化违约者”名单。面对WTO名存实亡的挑战,国家在致力于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缩写CPTPP),温室气体减排不够会不会成为拦路虎?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自2022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以来,一些院校设立了碳中和院系和研究单元。但碳中和不是单一学科,而是涉及众多学科的通识教育及某些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据于这一认知,肇庆学院在2022年开设了面向全校优秀学生的“碳中和微专业”,旨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培养深入理解碳中和的目标与过程、全球规则、技术选项、商业运作及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服务大湾区绿色转型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学生从事与主修专业相关的双碳工作打下基础。去年12月在2023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期间建立的“高校碳中和教学同行人”微信群或可促进碳中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信息交流,欢迎联系我(微信号13172088847),可受邀加入。
(作者为肇庆学院特聘教授,创建了广东省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肇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双碳产业研究中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