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zj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zjg

博文

64 中庸之道

已有 2615 次阅读 2021-6-21 04:3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我这个人从小就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典型的小富即安,也算是中庸的一种表现吧。一般而言现代的中国文化或许是反中庸的,不过依稀能够记得大学时代刘兰毅老师曾说过,中国的文化底蕴是中庸之道。尽管那时还是不知道何谓中庸,但刘老师的话算是安慰了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带来的不安。今天是父亲节,我和领导两人排队四个小时打上了辉瑞第二针。等候过程中把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中的第三章《中庸》又读了一遍,算是真正的系统学习了中庸,感觉受益匪浅。

林语堂先生尊《中庸》为四书之首,称研究儒家哲学从此书入手,最为得法。如此重要的典籍,竟然连作者是谁还有争议,可见学问之不易。据称孔子之孙,孟子之师,子思是中庸一书的作者。据说《中庸》与《孟子》二书的风格与思想皆有相似之处,难怪林先生叹道“(子思)真不愧为孟子的良师,因为他的雏形观念之见于《中庸》者,竟生长成熟,在孟子的雄辩滔滔的口才中出现了”。林先生的感概让我想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最大的功劳和奖赏就应该是对弟子的引导,从而不仅有传承还有发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像《论语》中所言“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真正好的老师应该是“温故而知新”,对于这一点,只有今天才真正领悟到,是从旧知里得新意。回到本文主旨,中庸究竟为何意。《中庸》中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不偏激,折衷调和的处世态度就是中庸。这个观点似乎我在高中就有了。正像孔夫子所言,君子之道不远人,但必须亲历亲为,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且有“人一能之,己百之”的精神,别人学一次就会,我学上百次,必然做到“虽愚必明”,可见中庸并不是不负责任无条件的躺平,不管是“或安,或利,或勉强”总之需要“行之“。

中庸之道,不管是学而知之,还是经历艰难困苦的困而知之,都是我们生活在天地间的良师益友,伴我们即使在雪雨风霜之际内心仍有“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恬淡,岂不快哉。

2021-06-20 于萨斯卡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8975-1292009.html

上一篇:63 布衣孔子
下一篇:65 Perfect is the enemy of good (再论止于至善)
收藏 IP: 64.110.19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