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zj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zjg

博文

8 失根的兰花

已有 1909 次阅读 2021-6-13 10:3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老板推荐陈之藩的散文,尽管孤陋寡闻的我从未闻其名更别谈读其文,但见贤思齐的心还是有的,但凡老板推荐,古今中外都使我获益匪浅。所以百度一下,才知道这是一位在科学文学都有造诣的大家,而且与胡适,梁实秋等大家交友甚深。在其“旅美小简”中发现“谢天”和“失根的兰花”两文最为流行,第一篇讲了中外都有的感恩之心,第二篇在异国睹故国之兰花而发思乡之情,文笔优美流畅,只可惜苦味太重,将自己留美人生比为失根的兰花,美丽但沧桑。回想自己近二十年异国他乡的求学,工作,生活,虽然也有对万水千山之外的故乡,亲朋的怀念,却无法与陈之藩先生失根的兰花产生深层次的共鸣。这或许是拜托科技的进步,尽管疫情暂时阻断了二十四小时内即可以骨肉团聚的环球飞行,微信视频却可保障我每天与老母亲的谈天说地。但更有可能是因为我是在加拿大而陈先生当年是在美国。这两个地理文化历史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度,在表面上看来是那么的相似,实际上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是迥异的。我在美国走马观花间也能感受到美国普通公众强大的自豪感,记不得在多少个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或直接或隐晦的表达对加拿大的不屑,在纽约的长岛也有街头与我闲聊的美国人惊讶加拿大除了农场还有同步辐射这类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高科技,也有边境移民官拷问我什么是半导体的有趣经历。而在加拿大这个二流小弟,大家更多的是感恩,宽容,进步但不刻意追求日新月异。因为这样的社会氛围,让我这个外国人有了更宽松的时间去适应,融入,成长。在伦敦虽短,而且那时我的英语沟通尚有问题,但我不会忘记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周末,尽管窗外寒风凛冽,雪花飘飘,室内壁炉温暖的火焰,曼妙的音乐,以及不知歌词的赞美诗,温暖了我那颗纵跨了二十个纬度的心;也记着虔诚乐观开朗的八十岁的基督徒,虽然自己有四五十自闭症的儿子却仍然相信上帝而热心助人;当然不会忘记第一次去一个小镇的一个法国后裔家中度周末并第一次住在白人家里,那家的老奶奶骄傲的全镇人宣布,她家来了尊贵的中国客人。

        博士毕业后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搬到了离伦敦两千多公里的萨屯,结果发现这里的人更友善,第一个冬天就在路上遇到主动停车问是否需要搭车的路人,有从自己城外的房子拉来闲置的家具并帮我抬到三楼的警察夫妇(全实木的餐桌我都搬不动)。第二个夏天我们买下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个房子,结果更是收获一批芳邻,有冬天趴在车下帮我们拖车的七十岁的老爷爷,还有另外一个老爷爷把自己七岁时的股东级的电动玩具送给我儿子,最重要的是街上共有五家有十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只要条件允许,这条街就会变成孩子的乐园,有时我们这些几十岁的大人也会加入其中。在疫情之前夏天我们经常搞些聚餐,大家都非常喜欢我们家的中餐,尤其是煎饺子。邻居有的是蓝领的水暖工,有的是律师行的律师,有教育局职员,公司白领,也有我这样的“科学家”,职业不同,生活水准相似,小孩子们一些用过的玩具,衣服,鞋子也能内循环利用。凡此种种,让我在异国他乡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所以尽管语言,尤其是文化上的低切合度,让我不能完全免疫陈先生失根的兰花里所展现的空中浮萍之感,程度和频次上都要低很多。这样看来,我要大大的发扬陈之藩先生的谢天一文中的感恩精神。

                                                                                   2021-03-25 于萨斯卡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8975-1290973.html

上一篇:7 我的大学
下一篇:9 人间有味是清欢
收藏 IP: 204.83.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