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狗介导的狂犬病:挑战和应对策略(4)
Eliminating dog-mediated rabie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前言:
人类狂犬病的99%以上来源于狗。只要实现了狗群中狂犬病的彻底消除,就能确保人类狂犬病的彻底消除。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GARC)联合制定了一项以国家为中心的战略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在全球实现犬介导的人类狂犬病零死亡(Rabies: Zero by 2030)。我国政府也承诺将在2030年全面消除本土狂犬病。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悉尼兽医学院亚太兽医流行病学联盟(Asia-Pacific Consortium of Veterinary Epidemiology, Sydney School of Veterinary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Camden, NSW, Australia)的Tiwari等三位教授联合于2021年在国际专业杂志《Animal Diseases(动物疾病)》上发表了综述论文:消除狗介导的狂犬病:挑战和应对策略(Eliminating dog-mediated rabie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见参考文献)。此文对在中国实现犬介导的人类狂犬病零死亡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澳大利亚的这三位教授中有的还与中国武汉的华中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有科技合作关系,并在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对中国的狂犬病相关情况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此文对我们中国人的参考价值可能更大。
现将此论文全文翻译供参考。
消除狗介导的狂犬病:挑战和应对策略(4)
(三)狂犬病(Rabies)(2)
(c)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尽管狂犬病毒(RABV)属于与蝙蝠相关的最令人畏惧的丽沙病毒(lyssaviruses)病毒之一,但有趣的是,在除美洲(西半球)以外的其他地区,该病毒尚未在蝙蝠中被检测到(Banyard et al. 2014)。在大多数流行地区,RABV 由野生食肉动物的传播维持,但家犬是将该疾病传播给人类的主要宿主 (Bengis et al. 2004)。该疾病在西欧、北美、日本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已通过对主要宿主(如狗和狐狸)的大规模免疫接种以及对诸如貉(raccoon dogs)、狼和臭鼬等野生动物宿主种群的控制而基本消除(Finnegan et al. 2002; WHO 2018a);然而,在加勒比海、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WHO 2017; Hampson et al. 2015; Wandeler 2011)。大多数因狂犬病导致的人类死亡报告来自亚洲和非洲,其中大多数是由犬类 RABV 的变种传播引起的 (Nagarajan et al. 2006)。许多太平洋岛国以及澳大利亚从未报告过犬类狂犬病的存在情况(Carrara et al. 2013).。
(d)预防与控制(1)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由犬类传播的狂犬病导致的人类死亡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达到最小化:对暴露个体进行暴露后预防处治;对足够数量的犬只进行疫苗接种以中断传播循环;或者采用这两种策略的组合(Taylor and Nel 2015)。针对狂犬病的疫苗接种涉及暴露前和暴露后的接种方案。暴露前接种推荐给感染风险较高的个体,如野生动物专业人员、兽医和犬只捕获人员等,尽管在可能暴露于病毒后仍需进行暴露后接种。暴露后接种是在个体可能暴露于狂犬病动物后立即进行的(Briggs 2012)。咬伤伤口的暴露后处理包括清洗和充分冲洗咬伤伤口,随后给予一系列暴露后疫苗接种,并在暴露后尽快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注入/环绕咬伤部位 (WHO 2018a)。狂犬病疫苗的研发从“巴斯德流程(Pasteur-treatment)”到细胞培养疫苗(CCV)、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V)以及纯化鸭胚疫苗(PDEV),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Briggs 2012)。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Tiwari, H.K., Gogoi-Tiwari, J. & Robertson, I.D. Eliminating dog-mediated rabie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Animal Diseases 1, 19 (2021). https://doi.org/10.1186/s44149-021-00023-7.
相关博文:
除狗介导的狂犬病:挑战和应对策略(1) 2025-01-24
除狗介导的狂犬病:挑战和应对策略(2) 2025-01-26
消除狗介导的狂犬病:挑战和应对策略(3) 2025-01-2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8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