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nikit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nnikita

博文

科学论文写作检查要点 精选

已有 9481 次阅读 2023-5-2 13:41 |个人分类:科研入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研入门系列的第三篇,也是有关科学论文的最后一篇。


IMRaD格式科学论文写作检查要点(供参考)

陈蕴真


一、清楚科学意义是什么吗?

一定要在IntroductionDiscussion中,通过陈述具体的事实、和已有研究发生关联提供有意义的启示、推论等,让读者清晰意识到本文的工作很重要,很有意义。


二、清楚创新点是什么吗?

1. 有四类创新:创立新理论发展或批驳已有理论创立新方法改进已有方法 (仪器) 阐释新现象及其科学意义。明确自己的创新点属于哪种类型。

2. 题目中出现和创新点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在Introduction中将创新点以科学问题的形式提出,在Results中展示有关创新点的发现,在Discussion中深入讨论创新点如何增进我们对现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在Conclusions再次总结创新点


三、题目足够精彩吗?

1. 题目准确表达科学问题,将论文关键词或与其意思接近的词)尽量多地纳入题目

2. 反复推敲,不时改进,使题目长度适中最好<15words)、表达准确信息丰富

3. 采取问句形式的另类题目,能吸引眼球。  


四、摘要完善吗?

1. 摘要内容齐全至少包括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最后最好加上一句更广泛意义的启示推论。

2. 摘要需要提到全部关键词

3. 字数符合投稿期刊要求


五、关键词“关键”吗?

5个左右,至少有1个描述了科学问题(创新点)。


六、篇章结构符合IMRaD形式吗?

1. Introduction中,不超过三句话大主题(General topic)迅速聚焦小主题(Specific focus)。

2. 回顾小主题的研究进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还要包含近3年的新文献。

3. Introduction中,回顾研究进展后,进一步聚焦明确提出科学问题

4. 地学论文的 Introduction从放眼世界聚焦某一个研究区

5. Introduction最后一段给出研究方法和内容概述

6. 所有关键词或与其意思接近的词Introduction提及科学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去

7. IntroductionDiscussion提及同一篇参考文献,侧重点有区别,比如Introduction仅做概括介绍,在Discussion中针对引用的目的,展开详细论述。 

8. IntroductionStudy AreaMethods&Data包含理解本文ResultsDiscussion所需的全部背景信息删去无关的内容。科学论文写作同样符合“契诃夫之枪”这一戏剧写作原则,即如果在第一幕中看到枪,那么在遵循传统的三幕结构的故事中,它应该在第三幕中使用。反之亦然,第三幕中开枪行为应在更早的时候完成铺垫。

9. Results给出本研究主要发现主要发现是指用于回答本文科学问题的那些发现,和回答科学问题无关的发现不要写。正文和图表的内容合理分工,用图片展示数据的整体面貌,用文字描述数据的重要特征。避免使用流水账式的文字,尽量变换表达方式。多组合型图表(复杂度适中)刻画数据之间的联系。有效位数合理同类据的有效位数保持一致

10. Discussion要足够充实,与Introduction相呼应。围绕科学问题,从发现渐渐向外引申:从讨论研究方法优缺点,到详细回答科学问题,已有研究对比,再到增进对相关理论理解、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地学论文Discussion的写作要弱化区域性,重在阐释区域案例中包含的普适性结论。

11. Discussion内容不要超出小主题的范围

12. Conclusions可简单描述研究方法(新方法类文章除外),重点在于概括本文的主要发现和重要结论,还要将结论进一步引申,得出和大主题相关的启示或推论。最后可以加一两句未来研究展望。


七、段落组织顺畅吗?重点突出吗?论证严密吗?

1. 每段不要太长,每段只写一个小的中心意思。多分段,易于读者理解文字,还能将读者的注意力维持在较高水平。

2. 段落和段落群的组织遵循一定的故事线,保证连贯性。研究活动顺序、事物发展的逻辑、论证模式、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机制、主题句中核心词汇的排列顺序,等等,都可以作为故事线。

3. 大小故事线都要各自贯彻到底不要在不同故事线间跳来跳去,不要插入对阐明段落中心意思没有贡献的句子。

4. 通过段首和段尾增加主题句,使用必要的连接词,重复重要词汇,变化句式(长句变短句、重要成分移到句首或句尾)等方式,增加段落连贯性、突出重点。详见参考文献[1]

5. 参考图尔敏论证模式,组织严密的论证。详见作者的前一篇博文《批判性思维和论证结构分析


八、句子正确、简洁、易懂吗?

1. 语法正确。

2. 删除不必要的细节(比如不重要的地名),删除“虚”词(Empty word)。比如There is alteration of flow directions in the artificial channel. 其中的There is就是“虚”词,最好改写为Flow directions are altered in the artificial channel.

3. 句子不要太长,少用从句,多用独立。内容越难懂,句子越短长短句交错,重要的句子尽量用短句

4. 意思平行的句子,用相同的句式,不必刻意变化句式

5. 句中重要成分放在主谓宾的位置上。重要成分放句首、句尾。

6. 检查句中代词指代对象是否清楚,否则改进句子写法。以上6点详见参考文献[1]

 7. 正确使用时态。现在时:在现在和将来均为“真”的发现与结论,计算机模拟研究及其结果。过去时:野外观测,实验室工作,作者认定不为“真”的前人研究,过去为“真”(但现在和将来不为“真”)的发现与结论。现在完成时:列举多项前人研究时,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有进展。以上是一般原则。实际上,连英语母语的作者在时态问题上也会犯迷糊。建议参考擅长写作的英美科学家的论文,比如著名物理海洋学家W.Rockwell Geyer The structure of the Eel River plume during floods, https://doi.org/10.1016/S0278-4343(00)00063-7

8. 不能抄参考文献中的句子,需要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中的句子前后重复的话,需要变换写法。


九、用词准确、有力吗?

  1. 体会不同词汇内涵的差异,避免使用意义宽泛的“万金油”词(Buzz word)。比如,enhance有提高、增强、增进、增加(价值、质量、吸引力等)许多意思,就是一个buzz word。要根据上下文用increaseimprovespeed(动词)等意思确切的词替代enhance

2. 多用简洁的单个动词,少用名词性长词组。比如,不用pose a threat ,直接写threaten

3. 少用dramaticalgreatlyvery这类主观意味的形容词、副词,展示数据、陈述事实即可。

4. 下结论时,注意添加合适的限定词,确保论证严密。以上4详见参考文献[1]

5. 正确使用专业词汇和科学用语。

6. 科学符号和缩写第一次出现时需要定义不被广泛了解的重要名词需要解释


十、图表够酷吗?

  1. 图表及其说明展示重要的背景信息、发现、结论。尽量使拥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不需要看正文,只看摘要和图表,就基本明白文章的内容。

2. 缺哪张图表?图表是不是太多?删除它们还是放到补充材料中?

3. 表制作符合规范要素齐全。内容准确、简洁易懂、重点突出、美观大方


十一、参考文献对上了吗?

1. 引用的文献要覆盖权威、经典、重要和最新的文献。

2. 参考文献不宜太少,也没必要太多,挑最有说服力的即可。

3. 参考文献格式符合投稿期刊要求。正文提到的参考文献和References中的参考文献对上号,不要有遗漏或多余

4. 借助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编辑References不容易出错,还便于按不同期刊要求,切换文献格式。


十二、是否需要变量名表、附录和补充材料?

变量名太多,应附上变量名表。较长的推导、计算方法放入附录。根据投稿期刊要求,准备补充材料。


十三、致谢写错了吗?

项目名称和编号不要写错。被感谢的人写出全名,不要拼错


十四、了解论文的水平和投稿的目标期刊吗?

1. 基本定稿后,评价自己的论文水平。科学问题越重要、越有趣,科学发现越具原创性,方法和结论越严谨,论文的水平越高,发表到高水平期刊的可能性越大。值得注意的是,科学问题越重要、越具原创性,审稿人越不苛求方法和结论的严谨性[2]

2. 选择合适的期刊,先投高水平的期刊。即使被拒,也能收获高水平的修改意见。认真阅读期刊网站上的Guide for Authors,按照要求调整格式。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目标读者、偏好和风格,必要时修改题目和正文,“投其所好”。

图1.jpg

参考文献

[1]Zeiger, M. 1999.Essentials of Writing Biomedical Research Papers, 2nd Edition.

[2]Lane, S.N. 2014. Good practice in authoring manuscripts on geomorphology. Earth Surf. Process. Landforms, 39: 126-132. https://doi.org/10.1002/esp.3500

[3]罗伯特·戴,巴巴拉·盖斯特尔. 2007. 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第6.

[4]从丛,李咏燕. 2003. 学术交流英语教程.

[5]Williams, J. and Bizup, J. 2016. Style: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12th Editio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06-1386525.html

上一篇:批判性思维和论证结构分析
下一篇:科学思维工具:推理与批判性思维
收藏 IP: 117.89.108.*| 热度|

16 孙颉 曹俊兴 李昆 吴斌 晏成和 唐小卿 赵少飞 汪运山 张晓良 王庆浩 郑永军 耿乐 池德龙 宁利中 杨正瓴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