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授如何利用ChatGpt对研究论文降重,如上图示例。
网上很多,自行搜索。
我的认识有两层:
1)受益儒道,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是:人生问题的解决。
只要能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作弊”“造假”“抄袭”等任何反理性、反道德的行为,都是可以去做的(网上有陈丹青的总结: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活下去最要紧)。
同样,任何教授走人生捷径的“知识”,都是收到追捧的,比如“厚黑学”和上面的视频。
如何破解?我能想到的,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中国人另一个信条是“家族本位,祖先崇拜”。只有牵涉家族后代利益时,才能让中国人“三思后行”。
惩罚作弊者的后代,比惩罚作弊者更有效,就像“政审”策略,但这在学术评价问题中,显然不可行。
2)正如我上一篇博客提及。
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评价问题上,图书情报档案管理领域,当下”直接测度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方案,我认为是徒劳的
他们的依据:“数学是一门纯粹理性的学问”、“语言是‘存在’的家”,将数学理性直接作用于学术文本
他们的破绽:人类“认识”和“语言”的不同步。
这条道路很难加以经验观察和思想实验的检验。譬如:“语言”是一种可以加以学习和利用的社会性技艺,工具理性允许人们综合“查重工具”“文字技巧”来改善“创新”水平。更为关键的是:科学知识增长被描述为一个“积累”与“飞跃”交替变化的过程,革命性创新往往是世界观的转变,好比“神创论”“进化论”,新旧理论使用两套截然不同的语言来描述世界。它们之间的“不可同约性”,使得“语言”甚至无法作为测度彼此的桥梁。
我博士论文的方案:我的方案,是借鉴”艺术与审美哲学“”科学哲学“的证伪主义方案。即:不计算你的论文有何种的”创新度",而是证伪,借助论文的“方法过程结构”,排除方法过程结构上的:低水平重复,加码创新(特设式修改)
简单论证:
命题1:相对于纯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核心内容由“问题”“方法”“结论”三部分构成。
命题2: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事象万千,研究问题具有无限性特点。
命题3:基于马克思韦伯“价值关联”,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问题,都有意义,无法比较。
推导:“问题”不可比导致“结论”不可比。只有“方法”可比。
推导2:依据系统论观点,多方法研究(Multi-methods)中,不同“方法”之间的过程结构决定其整体功能,过程结构使得(单数的)“方法”的功能在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得到加强和提高,促使研究的有序程度发生质变性飞跃,同时,过程结构不同,整体则呈现出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所以,通过“方法”之过程结构,可以做比较。
下面的问题是我博士论文核心
我们能否以理性为根据,以“方法”过程结构为素材,围绕“创新”进行价值判断?即回答How to derive “Ought(应当)” from “Is(存在)”?――如何从“存在”(事实判断)中推导出“应当”(价值判断)。
补充1: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创新性评价”负担?
科学哲学家们通过“划界问题”等中心问题的密切讨论,为自然科学发展出一系列有关科学知识增长的进步标准。它们包括了:定量和新奇的预言、观察的嵌套性、理论之间的相互支持性、理论的简单性和稳定性等等,可以说,科学哲学的进展为自然科学创新评价问题铺平了道路。然而,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由于人类的自反性特点,哪怕最为成熟的经济学,琳琅满目的理论都仅为把握和诠释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人们并不能借助精准预言等自然科学创新评价手段来评价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5 0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