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文章来自知乎分享
原作者为 不务正业大橙砸
中国本应该是有高水平期刊的。
或者说有办好高水平刊物的能力。
在20几年前,在相当一部分现今的博导硕导还是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的时候,好的中文期刊比如一级学报的总体质量是较高的。因为那个时候高校还没有开始扩招,科研人员相对较少,硕士毕业还能在高校找到教职,发很多文章也不是晋升的必要要求。
我导师在1997年做博后的时候,把一项重要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上,当时副主编给他打电话说,三位院士级别的审稿人一致认为这项研究很有价值,希望他在xxx方面做一下改进,翻译成英文,发表在该刊物的英文版上。
后来这项成果也帮助我导师评上了教授。
所以说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高水平刊物很重视文章的评价,是高标准且有原则的。
到了后来,高校扩招,硕士扩招,博士扩招。在期刊上发文变成了学生毕业、教师晋升、年终评奖的必要条件。投稿与发稿做成了一门生意,而且核心期刊永远不愁没有稿源,卖方市场是永恒不变的。
在中国人情社会和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下,毫无疑问期刊方对作者和文章实行“双标”。帽子人才直接邀稿,教授投稿优先,有国家基金支持的优先,硕士一作的稿件不收,二本院校讲师的稿子也不收。
评价一篇文章是否值得发表的首要依据不再是质量,而是作者的头衔。一页版面的价格高达上千元。文章发表的顺序不再是先来后到,而是谁关系硬谁多给钱谁就能“优先发表”、“加急发表”。在做一件事情关系大于能力,算计大于努力的时候,有真才实学的人心会凉的。
所以后来,SCI评价体系在国内广受高校和学者欢迎。这不是因为SCI是英文的显得高大上国际化,而是国外的同行评议、双盲评审,更公平更透明,正是专心做学术的人所需要的。所以,到了现在,SCI的认可度在学术圈里明显高于核心期刊甚至一级学报、中文EI。
说句不好听的,中文期刊当前的窘境是自己一手“作”出来的。
当然,一级学报和中文EI上还是不乏有好的文章,很多60.70后的专家大佬仍然愿意把优秀的成果发表在国人自己的期刊上,可能是情怀在此。但对于普通没有背景的硕博士而言,这类期刊发表的难度大之又大。再加上大赞“师娘优雅感”的徐教授之流在灌水,“中国好期刊”上的文章质量可谓鱼龙混杂。现在,国家要破除“唯SCI”、大力发展优秀中文期刊,初衷绝对是好的,但搞一刀切是不对的。
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强行把中国自办SCI的分区提高,另一方面,教育部一声令下,把SCI撵下神坛,让中文核心强行继位。
个人认为这件事正常的逻辑应该是先提高国有期刊的办刊水平,破除各种乱象,完善同行评议机制,重新取得科研人员的信任,然后再逐渐地用政策引导大家在国内期刊发文。
希望中文期刊和中国国产英文期刊能越办越好吧。
希望在未来,中国科研人员能够敢于、乐于把优秀的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