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德国才近半年了,如果说能对老外的思维,社会等有多全面的了解,那是妄言。但是,民以食为天,从饮食上说说中外的差异还是能凑合下了。
先申明标题以及文中老外一词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且更偏向于白种人。
德国菜味道之差估计与其机械产品质量之好是齐名的。但是这两个极端在他们的厨房里面却又能及完美地融合着。各种器械,琳琅满目,大多我是不知道用途的。因为自己觉得一把菜刀在手,基本都能解决。一天看到同事手持菜刀,心急火燎地找剪刀要剪开一个包装袋,我忽然觉得这也许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区别,而且是深在骨子里面的区别。
我的思维:要打开包装,我有刀,刀能划开包装,用刀划开。
他们的思维:要打开包装,方法是剪刀,我能有剪刀吗?有,找到剪刀;
没有,可获取吗?能,可承受,则获取。
能,不可承受,怎么办,也许我们可以用刀。
不能,怎么办,也许我们可以用刀。
他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一种既定模式,而不是直接进入独立思考。似乎这样的模式和编程很像。
因此,在他们的厨房中,就需要配备很多的器材,他们才能玩转自己的厨房。而对于自己认为没用的东西,唯一的选择就是丢弃,而不似我族,想着是否还可以作他用。
到了做菜,基本都是按照菜谱来。当出现口味与需求的差异时候,解决的方式是换个菜。但是,我所理解的中国菜的精髓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应该将手头能有的食材作出让吃的人感到满足的饭菜。也就是说,烹饪的时候不仅考虑食材还要考虑食客,或者后者更为重要。同样的食材在手,你要根据对食客状态的判断来作出不同的风格。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思维是把握
动的思维,或者是关系。无有一物是不变的,即使其本身不变,其所处关系一变,也决定了其本身属性的变化。
而他们的思维是寻求
不变的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绝对存在(可能用词有误)。
而现在的主流科学领域依然是他们的思想在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能接受,唯有放弃自我一途。因为我们确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不同不会因为生理结构又或者所谓的基因的绝小差异所能否认的。所以,若我们的骨子里面依然是庖丁解牛的,而不转换到拿着菜刀找剪刀的,那我们就不能在他们的体系里面爬到很高。
新近网上搜菜谱,照章下料的烹调方式甚为流行,而本人对此实有微言欲陈。交流本是好事,但是因为这样的交流而将中国菜代入西方模式,失去自己的以食客为本的特色,转而只追究烧熟这一过程,实在是有害的。
但是这却又是对上面看法的绝好例子,何曾真见这样出国好大厨,何曾真见这样出让你满足的菜的,除去插好碰上你想吃那个口味。中餐的西式化做法的失败是注定的,中国人的西方化的结果,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注定是苦的。
很多人可能不认可,或者不愿认可我这妄自菲薄的看法。依然认为是我们的体制,又或者积累不够,我们能通过勤奋的学习来缩小差距。或者通过教育来培养出能有出色表现的下一代。
这样的理解真是一种悲观吗?这样的解释意味着我们就低他们一等么?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的后代能达到那样的水平了,我今天想说的,那将是一个悲剧。因为,我们文化的根自那天起就断了,或者说就岌岌可危,无力回天了。而今天这样的现状,在我看来却是值得我辈高兴才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被同化,我们还可以说,我们是保有自己的汉文化的。
今天我们只是被嫁接了手臂,大腿,今天我们在经受着痛苦的排斥过程。等到我们的大脑,血液,基因都被替换掉的时候,也许我们没有排斥的痛苦了,但是,你还有脸面去祖坟上上个香吗?
是不是,说因此我们就放弃了?是不是因此在这个科学占主导的世界里面我们的民族就不能昂首挺胸了?
我们的祖先说天无绝人之路。是的,路多是人自绝的。
当我们绝望之时,不妨回到最初的问题,世界真是不动的吗?世界真是他们描述的那样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在这天道中有占一席么?我不相信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天道不灭,我们的文化就不会灭,只要我们不自绝世人就是了。
而今日科学的发展也确实表现出一种东方化的趋向。我想问的是,如果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科学成为了主流,你是想做扮演标本的角色还是研究者?
厨房中还能看出什么民主里面深刻的东西吗?也许你不信。上文说言,他们在做菜之时并不考虑食客的想法,那么他们的解决之法是什么?那就是,你爱吃就多吃点,不爱吃也没关系。这就是民主。
所以,德先生和赛先生实在是哥俩好,是该形影不离的。看似美好的西方式民主,实质就是其做菜的人,根本没考虑你爱吃啥。
想象在我们中国吧?是这样么?我们的文化才是真正关怀个体的文化。
我们的社会看似没有西式的民主,却又真正的关心。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长。
关系,现在一直被看作我们文化的短板,请大家反思,真的是短板吗?还是被我们的忽视的真正的金子。 我们的必须扬长才有望保持民族的延续性。而不是一味做着自己不擅长的,并在此中痛苦,和不停地自卑着。
西式的科学和民主不是世界唯一的模式,更不是最强的模式。
我们应该尝试用我们的文化去争取我们的地位,这样才是真正的胜利了。靠着西式的科学和民主,我们可能会赢,但是在同时我们输去了根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5978-425280.html
上一篇:
科学是什么?下一篇:
记3月22日晚,会传教士柯马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