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bi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bilu

博文

我对衰老的探索历程

已有 2010 次阅读 2024-8-2 11:42 |个人分类:衰老生物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摘要:本文写的是笔者从小到大探索衰老的历程,从现象观察到逻辑推演,到实验验证。


      8岁时在离家不远的一条沟壑中看到一个装着死人骷髅的陶罐,陶罐表面长着绿色的青苔,感到寒气逼人,就意识到了自己总有一天也会被装在黑暗的陶罐中,永远永远永不复生!好恐怖啊!于是就产生征服衰老的想法。小学毕业后就开始观察动植物的衰老现象,收集各种衰老知识。IMG_0825.JPG

      起初,我相信衰老是某些东西的不断积累导致的,如中毒学说,损伤积累学说,熵增学说。后来发现,婴儿出生后6个月开始长乳牙,6岁开始换上恒牙,大约16岁开始长胡子等等。蚕从卵孵化出小幼虫,几经蜕皮,然后化成蛹,再破茧成蝶,交配产卵后再死亡掉,这明明是一种程序,于是放弃了衰老的积累论,转而相信生物的个体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是一种需要相对固定时间表的程序,因此必须存在一种计时器。

      1995年写了一篇几百字的关于衰老程序论与端粒的文章,认为端粒就是程序论中的计时器,个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是由端粒驱动的。然后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好友王永章交给生物学教授看,教授说有道理。

      1998年,在北京燕京函授医学院上发表了一本题为《衰老的机理意义及治疗》的专著,提出了组织中的干细胞的端粒等多拷贝的串联重复序列DNA的陈列缩短是导致个体衰老的原因。并重申了衰老的程序论,要让程序运行,细胞核中必须要有个时钟或者说是“发条”的装置来驱动,而端粒等多拷贝的串联重复序列DNA是最佳的“时钟”或“发条”的候选者,其拷贝数减少是导致干细胞衰老的根本原因。为了能产生时间差,端粒缩短只能是单向性的,因此,生殖细胞中必然会重置端粒长度。再加生命在亿万年演化中已形成了完善冗余的防御系统,因此得出结论:突变的线粒体DNA(mtDNA)和交联的蛋白质等等都不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而是细胞衰老产生的结果。到了2010年,Ergün Sahin在Nature杂志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组织中的干细胞的衰老是导致个体衰老的原因,而端粒缩短和mtDNA突变积累是导致干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IMG_0635.JPG

      2002年,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一篇题为《我们能长生不老吗》,讲的是:在一般人的思想中总是固执地认为,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然而,自然界中却有不少的低等动物能够返老还童,因此,返老还童决不会违背什么自然的规律,人的衰老是可征服的。同时提出,溶酶体会靶向清除掉含有mtDNA突变的线粒体,称线粒体自噬。2016年11月14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的论文,来自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小组发现,果蝇可以通过线粒体自噬选择性清除掉肌肉中含有突变的mtDNA的线粒体。IMG_0605.JPG

      接下来陆续发表了《去衰老的几个技术构想》、《修复干细胞端粒的技术构想》、《个体衰老的原因》和《个体衰老与干细胞应用 颠覆传统理论,揭示衰老原因》、《衰老的生命周期驱动学说》、《端粒衰老学说具有普适性》和《个体发育和端粒的关系》,这些基本上都是1998年观点的补充与延伸,包括干细胞,端粒和衰老的程序论。

      获知有些类型的细胞,无论会不会分裂,端粒都不会缩短,细胞照样会衰老,再加上斯坦福大学的Helen M. Blau在2015年发表的论文,讲的是在端粒会缩短的细胞,通过hTERT mRNA几轮延长端粒,细胞分裂次数仍然是有限的。再加上1998年的专著指出,“时钟”或“发条”的装置应该是多拷贝的串联重复序列DNA,于是推测,除了端粒,细胞核中应该还有另一套类似端粒的多拷贝的串联重复序列DNA驱动着细胞的衰老进程。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叫“核糖体DNA(rDNA)。和端粒一样,rDNA也是多拷贝的串联重复序列DNA,于是2021年在“医学争鸣”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细胞衰老的端粒DNA和核糖体DNA共调控假说》,认为细胞衰老的根本原因就是由端粒和/或rDNA的阵列缩短导致的。IMG_20240516_165415.jpg

      2022年5月开始,由吴正治院士出资,由我设计一系列实验,由厦门安提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实验。

       约经过2年的实验验验证,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非常完美的证明了《细胞衰老的端粒DNA和核糖体DNA共调控假说》是正确的,衰老理论终于划上了句号,以题为《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n “Telomere DNA and ribosomal DNA co-regulation model for cell senescence”》先发了个预印本,并受到多家杂志社邀请投稿。IMG_20240802_051831.jpg

      预印本: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4.07.23.604700v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0171-1444838.html

上一篇:寿命的代谢层面和DNA层面的调控
下一篇:导致个体衰老的根本原因是细胞衰老
收藏 IP: 39.144.250.*| 热度|

18 王涛 朱林 郑永军 王庆浩 杨锦忠 崔锦华 池德龙 许培扬 王从彦 汪育才 宁利中 程少堂 武夷山 汪运山 杨正瓴 尤明庆 张勇 clairhuh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