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于CA1287/1288飞行中和敦煌机场核酸检验结果等待隔离中)
1963年上映的《小兵张嘎》电影中的鲜活艺术形象在几代人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成为抗日和艺术作品的经典。N多年来,看了N多遍,百看不厌。最近,又在电视中看它的一个片段,嘎子在白洋淀玉英家养伤,念叨部队战友时,说到“有区队长、老罗叔、大个儿李、快板刘、还有杨小根”。我突然有了发现新大陆的感觉,电影中区队长的通信员杨小根和抗战时期冀中军区六分区战斗英雄杨小根同名!战斗英雄杨小根于1944年牺牲在我们赵县城南的大西章(今叫王西章)村,该村是赵州桥的东邻村。杨小根是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这批英烈中的八路军大都是牺牲的师级(军分区)及以上级别的领导,像杨小根这样副小队长低级别的人很少,说明他很不一般。
这么多年,我从未关注过电影中杨小根这个角色!按照作者、老八路、老战士徐光耀先生曾经讲过的,他在5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以及58年出版的中篇《小兵张嘎》和63年的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很多人物和故事情节是根据冀中军区六分区的战斗经历(1944年7月之后)写的。徐老当时在六分区政治部做报道参谋,跟随分区司令王先臣打过不少胜仗,非常佩服这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司令,后来写作时挂着王司令的相片,以鼓舞他写作的激情。六分区的英雄杨小根牺牲在徐老上任不久,杨小根的名字出现在徐老的作品中和在六分区工作的作家之间不应是偶然的巧合。
抗战时期冀中军区(按照1940年八路军建制,1到5军分区属于冀南军区;6到10军分区属于冀中军区)的第六分区相当于现在的石家庄市所辖的东部和东南的县市(赵县,藁城,栾城,无极,束鹿,高邑,还有邢台的宁晋以及衡水的深县的部分村镇),首府在束鹿(今辛集市)。束鹿相邻的赵县,宁晋,深县等是分区主力经常活动打击敌人的地区, 王先臣司令员在抗战胜利前夕也牺牲在赵县城北的前大章,也名列民政部首批抗日英烈榜。杨小根是44区队(团)的。44区队的政委康万聚,有勇有谋,也于1944年意外牺牲在赵县城北的永安村,仅仅29岁。
杨小根是抗战时期非常英勇善战的一位八路军战士,参军5年,亲手俘虏伪军6名,缴获步枪6支、机枪3挺和很多其它战利品,他的名字在6分区部队中广泛流传,逐渐从战士升为班长,副小队长。1944年8月初,军分区通令表彰杨小根,授予他战斗英雄的称号,但没几天就于8月9日在赵县城南大西章(就在赵州桥东侧)追击日军时中弹牺牲,永远停留在22岁。
徐老是44年7月从冀中军区警备旅调到6分区的,对分区战斗英雄杨小根的事迹应该熟知的。在小说和电影中,作者将杨小根作为区队长的通信员再现,寄托对这位英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在《小兵张嘎》电影中,至少有三次杨小根的出场:嘎子初遇罗金宝,被带到区队白天隐蔽的队部,杨小根接受区队长命令去集合队伍;第二次是嘎子追赶汉奸夺枪负伤,区队长让杨小根背上嘎子找卫生员;第三次是最后获得胜利,区队长把嘎子私藏的枪奖给嘎子使用,让杨小根把收藏的枪套给了嘎子。现实中的英雄杨小根是河北博野县小王村人,40年参加冀中警备旅,42年调入44区队,从战士,到班长,再到副小队长,在赵县一带屡建战功,直到最后年轻生命留在了赵县。
《小兵张嘎》中的区队长叫什么名字?电影里没说,小说里面交代叫钱云清,这和六分区31/40区队的区队长、战斗英雄、老红军乾云清名字听起来一样!区队是冀中军区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采取的特有编制,是相邻几个县的武装合编,一般3到5个连,相当于团的级别,没有营的建制,不穿军装,但属于正规部队,适应五一扫荡后的严酷斗争形势的需要。六分区有31(宁束衡区队),40(深束衡区队),44(赵藁栾区队)等区队。杨小根所在的44区队在赵县活动最多,该区队能征善战,得益于老红军孙子芳长期担任区队长的领导;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阎同茂中将曾担任过该区队一大队政委,在赵县有很多战绩;原副总参谋长徐信上将后期担任过该区队的区队长。当时六分区比较有名的区队长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乾云清,他先担任31区队长,除了宁束衡,也常在赵县接壤地区打击敌人,战绩辉煌。40区队由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硬打硬拼,部队消耗损失惨重,后来将担任31区队长的乾云清调来担任队长。他采取灵活战术,带领40区队在深束衡一带不断打胜仗,部队也得到发展壮大。43年8月,乾云清在深县追歼敌人时中流弹牺牲,时年37岁,冀中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也以团级干部名列首批300名抗日英烈。
“钱”和“乾”姓同音,名字相同,对于熟悉六分区的报道参谋来说,估计是有意而为,即是艺术形象,又能联想到真实的英雄。在小说《小兵张嘎》中,区队政委石一鸣和当时冀中31区队政委石以铭同音,也表明作者使用的这一写作方法。《平原烈火》中的钱万里队长这个人物,徐老曾说原型有英勇善战的军区司令王先臣。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往往是多个原型的缩影,才有更好的代表性。可以推测,《小兵张嘎》中的区队长这个角色,既有乾云清,也有王先臣,还有其他指挥员的影子。王先臣司令牺牲时(45年7月1日),按作者的回忆他应该跟随分区司令部活动,亲历了这个过程,他所敬佩的司令员突然牺牲,可以想象他的悲愤之情! 他曾回忆道:战斗胜利了,打扫战场,王司令在推门往一个院落里走,结果藏在里面的敌人开了抢,王司令中弹牺牲了!当时已经从深束县委书记调到6分区担任城工部长(相当于 公安局长)的朱康(堂舅)也在场,他曾给我讲过:“战士们气愤至极,冲进去,也不讲战场纪律了,把那几个匪徒用刺刀挑了!太可惜了,马上就要抗日胜利了,王司令是位老红军!”这事就发生在赵县城北前大章。
电影中奶奶和老钟叔宁死不屈的大无畏形象,在赵县也可以找到。那就是赵元高(赵县,元氏,高邑)联合抗日县县长陈翕儒,他在1943年2月在赵县高村保护分区领导和战士突围时,受伤被俘,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赵县长威武不屈,大义凛然,敌人恼羞成怒,最后把他杀害在赵县东门外,后来为了纪念他,冀中军区还将赵元宁县改为翕儒县(约2年时间)。小时候听爷爷讲:在东门外刑场,皇协军劝他说,你只要回回头就不杀了,陈县长硬是头都不回一下! 一位尼姑赞道“夜尽仓本(日军部队长)三更烛,难动翕儒一条心”。陈县长就义后,被6分区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县长”。
张嘎子这个原型到底是谁?一个艺术人物的原型是谁,作者说了才算!按照对徐老本人的采访报道:当时赵县县大队和宁晋县大队经常联合行动,他经常跟随他们活动,赵县县大队有两个小侦察员“瞪眼虎”和“希特勒”,机智勇敢又调皮,能出色完成任务,屡建功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张嘎子的最初原型是这两个小侦察员。已经查明,“瞪眼虎”本名韩志诚,河北省赵县城北大马村人,生于1928年6月,14岁参加赵县县大队(和作品中张嘎子的年龄相近)。1945年8月“瞪眼虎”随赵县县大队在赵县大东平村编入冀中71团第三营,任排长,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等无数次大小战役。世间流传的所谓张嘎子原型的几个人都是作者在完成作品后才接触到的,而且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1944年前后,那时这几个人都20多岁了。
作品《小兵张嘎》的故事却写的是白洋淀,而冀中6分区辖区和白洋淀不沾边!白洋淀属于9分区的安新,8分区的任丘和10分区的雄县(都属于现在的雄安),徐老是雄县人,从小生活在此,应该对白洋淀很熟悉,他把六分区的人物事迹和自己家乡相结合,加上其它“有趣的嘎事”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出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一个综合性人物,作者本人就是“小兵张嘎之父”。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就是张嘎子原型,这正说明了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的代表性,典型性,是作品的成功所在,是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不朽之作,也是全民抗战的反应。
徐老在1938年13岁参加东进冀中进行扩军和支援吕正操部队的贺龙120师359旅,也许是徐老当时年龄太小,39年底没有跟随120师部队向晋西北转移,他一直战斗在冀中,经历了冀中8年艰苦抗战;五一大扫荡后环境那么严酷,他也留在冀中,作为军区警备旅锄奸科干事,跟随警备旅活动,枪林弹雨,出生入死;44年他调到6分区政治部,经常随分区司令部在赵县一带活动。尤其45年初,日本败相已显,徐老跟着王先臣司令在宁晋,赵县连打胜仗,让他对王司令敬佩不已。徐老本身就是一名小八路,小英雄,他的作品是用血与火的战斗经历写的。日本投降后他还随71团(第三十一地区队和第四十四地区队另加赵县支队,整编成第七十一团,团长白云峰,政委肖泽西,这个团攻无不克,后被林彪看中,从晋察冀要到东野)和72团(第四十地区队为主,加上深县大队、深束县大队整编成第七十二团,团长是原深束县大队长铁臂神枪刁志真)参加解放赵县城的战斗,他与赵县的人,赵县的物,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很多都映在他的作品中。
著名作家铁凝的父亲、画家铁杨的籍贯是赵县停住头村(屈姓),在河北保定市工作,和曾在保定工作的徐光耀是好友。一位赵县人,一位在赵县战斗成长,无疑会加深友谊。这层友谊和赵县乡情无疑也让中学时代迷恋文学的铁凝更容易得到老作家徐光耀的指导和帮助。这虽为揣测,也属情理。一老一少的作品也有相似性,都有赵县的人,都有浓郁的故乡情。
突然觉得赵县竞如此不平凡!除了闻名的赵州石桥,赵州柏林禅寺,赵县雪花梨,还孕育出了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小兵张嘎》,还有铁凝的《笨花》这样的文学作品,还是杨小根、乾云清、王先臣、康万聚、陈翕儒等著名抗日英雄为国建功立业的热土。赵县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和在赵县发生的抗日壮举还有很多。
小八路徐光耀(1925--)(来自网络)
https://haokan.baidu.com/v?vid=6602555535329671926&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徐光耀谈小兵张嘎)
电影中的杨小根,张嘎子,区队长, (网络电影截图)。
(网上仅有的英雄杨小根的照片,恐怕不对,那时还是八路,不是解放军)。
乾云清 烈士(来自网络)
王先臣 烈士 (华北烈士陵园纪念碑,来自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