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毅如何用九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
饶毅在《为什么用了九年才获得博士学位?》一文中说:“我九年才拿到博士学位,没有觉得浪费了任何时间(除了短暂生病之外)”(饶议科学 2022-07-28)。
所谓“九年才获得博士学位”指的是从1983年读研究生开始一直到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止,一共用了九年。
饶毅的本科与研究生都与父亲就读同一所学校。
饶毅是1978年(秋学期)—1983年(春学期),就读于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应该是78级学生。饶毅父亲1954年9月至1958年7月,在江西医学院就读本科,学习临床医学。
本科生期间,饶毅写过一篇综述《组胺受体与免疫的关系》。1982年6月8日,饶毅、樊华轩投稿《上海免疫学杂志》(上海第二医学院主办),在二医老师朱炳法修改后、沈鼎鸿教授审校后,发表于1983年第4期《上海免疫学杂志》。饶毅还有一篇与樊华轩合作的第二作者的综述文章。
饶毅是1983年(秋学期)—1985年(春学期)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读了两年研究生,离取得硕士学位还差一年就申请自费留学。
饶毅在《父亲》(饶议科学 2023-11-12)一文中曾经透露:父亲是1962--1965年在上海医学院读研究生,但那之后留下做医生。到1968年5月,上医才记得把他重新分回江西。他父亲入学的那年,上医招收43名研究生,包括饶毅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安中的先生陈星荣。陈星荣是中国著名的放射学专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院管理学专家。
饶毅研究生第一学年(1983年秋学期、1984年春学期)的成绩(饶议科学 2023-07-23):
高级生物化学(考试) 93 陈惠黎(生物化学教研室)
生物统计(考试) 82 徐端正(药理教研室)
神经生物学(考试) 96.5 曹小定(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同位素在医学生物学的应用(考试)96 姜延芳(物理教研室)
自然辩证法(考试) 85
算法语言(考查) 及格
英文(考试) 92
英文口试 优
饶毅认为,相对来说其生物化学是课程中最强的,每周两次、每次两个学时,好像是全校研究生必修。老师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的陈惠黎、以及他邀请的上海生化所的鲁子贤。
饶毅的政治课期中考试不及格,被政治老师通报了专业教研室。
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和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图书馆读了较多文献。阅读最重要的收获是饶毅意识到分子生物学与神经生物学的结合:分子神经生物学诞生,以重组DNA为核心的技术交叉应用于神经生物学。
饶毅的硕士导师是张安中。张安中(1933年7月10日-2021年12月10日),神经药理学家。1951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读本科。1956年毕业留校在药理教研室任教。1979-1981年在美国纽约Sloan Kettering研究所进修神经药理学。1982-1983年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进修神经精神药理学。1987年在美国杜邦研究中心研究神经药理。1992年回国工作,直至退休。张安中是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的长女。
张昌绍( 1906年9月25日-1967年12月20日),中国药理学奠基人,中药研究抗疟药的先驱。193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4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被国务院评为一级教授。
1984年,饶毅在上海写的一份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的草稿,几乎奠定了他一生的研究方向:DNA和神经系统。从那时到今天,饶毅的研究一直主要是它们。
美国的大学非常重视第一学历(first degree)。如果本科不是毕业于有声望的大学,很难申请到博士入学资格。更不容易申请到奖学金。饶毅以江西医学院的第一学历,是如何申请到加州大学博士生入学资格的呢?
1983年,饶毅从江西医学院毕业后进上海第一医学院读研究生,“此前我父亲在1982~1984年间去过美国,对我了解出国留学有帮助” (饶毅:为科学而留学,为祖国而回归《留学改变我的世界》)。当时的政策是申请人需要有海外背景,饶毅的叔叔在美国,所以在1984年开始申请留学美国。
申请出国过程中,饶毅找了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写推荐信。这在国内大学生申请博士中是十分罕见的,或许长期都会是一项纪录。一位是在斯坦福大学从事药理研究的A. Goldstein教授,一位是圣迭哥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T. Bullock教授,“这两位都是他们在来华访问时,我主动请他们给我写的推荐信,对方在了解我的情况后答应的。我当时并不想去这两位美国院士的实验室,他们都已经过了科研高峰期,而我想要找到更好的实验室来接受训练。”(饶毅:为科学而留学,为祖国而回归《留学改变我的世界》)斯坦福大学药理系主任Avram Goldstein是应北京医学院韩济生老师邀请来华访问,张安中老师负责上海部分行程,从而,饶毅当时与Goldstein夫妇接触较多。
还有一位是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先生,他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我的导师张安中先生把我推荐给冯德培先生认识,他后来也答应了给我写推荐信。”(同上)饶毅的三分推荐信对于饶毅申请美国的博士研究生应该比较有效。因为推荐信来源比较好,饶毅只考了TOEFL,没有参加过GRE考试。
1985年,饶毅被哈佛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圣迭哥加州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等四所学校同时录取,最后选择了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为何没有选择哈佛,而是去了当时在国内没有很多人知道的UCSF?事实上,我当时非常喜欢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而在这一领域,哈佛能给我的研究机会不如UCSF。旧金山加州大学是美国生物医学最好的研究生训练场所之一” (同上)
在1982年6月---1983年11月期间,饶毅的父亲获得对方资助跟随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理系、Norman Staub教授(《肺水肿》的作者)做研究与进修。饶毅的一位叔叔饶兴华,当时在旧金山郊区,他们一家对饶毅在旧金山的早期很有帮助。
饶毅的博士导师是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理学及生化教授詹裕农,出生于中国江西,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始创主任库夫勒(Stephen Kuffler)的博士后研究。1979年,到旧金山加州大学执教,1984年,被霍华德·休斯医学院(HHMI)聘为研究员。1985年晋升为教授。
饶毅在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读研究生(1985年至1991年),用了六年。
必修---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原理,分子神经生物学,细胞神经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系统神经生物学,感觉神经生物学
授课老师:细胞生物学---Marc Kirschner,Peter Walter,Henry Bourne,Judy White;神经生物学原理--;分子神经生物学--- Zach Hall,Lily Jan; Keith Yamamoto,Christine Guthrie,Nancy Craig,Sandy Johnson,Rick Myers;细胞神经生物学---Roger Nicoll,Jim Hudspeth;发育神经生物学--- Yuh Nung Jan,Louis Reichardt,Matt and Jenny LaVail;系统神经生物学--- Zach Hall,Roger Nicoll/Jim Hudspeth,Louis Reichardt/Yuh-Nung Jan/Jenny and Matt LeVail,Mike Stryker;感觉神经生物学--- Mike Merzenich。
选修---遗传学、人类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一个学年、两个学期)
选修课程老师:遗传学--- Ira Herkowitz(细菌和酵母遗传学,美国遗传学会理事长),Tom Kornberg(果蝇遗传学);人类遗传学--- Charles Epstein(美国人类遗传学会理事长),David Cox;分子生物学---Keith Yamamoto,和Christine Guthrie
旁听----结构生物学、发育生物学 、病毒学
旁听课程老师:结构生物学---Robert Stroud,Bob Fletterick;发育生物学--- Patrick O'Farrell;病毒学---Mike Bishop和Harold Varmus(1989年诺奖得主)。
注:除特别说明之外,均是一个学期的课程
除了第一年和第二年有必修课,第三年到第六年饶毅一般也每个学期都去旁听一门课程。完全没有课的学期,旁听一门课是非常简单而且很有效。所学课程都相当深而系统,师资很强。
讲课最好的是遗传的Ira Herskowitz。在细菌和酵母遗传学都有重要贡献,当时任美国遗传学会理事长。讲课特别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是饶毅一生遇到的最会讲课的老师。他的细菌和酵母的遗传学讲的栩栩如生,而且他上课提问、考试出题都非常好。Tom Kornberg的父亲和哥哥都是诺奖得主,先读Julliard音乐学院、后获剑桥生物博士。1980年代,他与Pat O'Farrell实验室首先证明homoedomain结合DNA、调控基因转录。他自己从音乐转生物,研究很好。
神经生物学规定学生必须修全校的“细胞生物学”。所用教科书《分子细胞生物学》是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Bruce Alberts为首主编、1983年第一版,现在风靡全球。四十年来,全世界最重要的生物学教科书就是的《分子细胞生物学》。Bruce Alberts后来曾任美国科学院院长、《科学》杂志主编。除了DNA复制研究出色、发明亲和色谱方法外,科学教育是他推重的。
因为留学有很大担心的第一年都是A,研二有些掉以轻心、留美第三学期有些贪多,修了两门神经生物学系非必需、而生化系著名的难课,而身体遭遇甲状腺疾病,后决定集中精力把“遗传学”开完,而中途退出Biol Reg,到第三年再重修,以便达到效果。
研二得过一辈子唯一的“I”(incomplete)。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丰富和深刻,等到不生病的时候重修完全值得。Yamamato是基因调控的专家(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基因调控)、Guthrie是酵母RNA剪接专家、Craig是DNA重组专家。这门课我私下最高兴的是在听课时,老师没有讲,饶毅意识到染色体末端的复制是教材还不能解释的,在课堂上提问才知道是已经有人在专门研究的。研究的科学家当时还在UC Berkeley,后来搬到UCSF生化系(2009年获诺奖)。
这些课程,没一门是多余,而是都有意义,对饶毅的成长有意义。饶毅的GPA:第一年优于第二年。神经生物学项目那年只有四个学生,一位本科哈佛、一位本科普林斯顿、一位Reed 学院,都是美国人,就饶毅一个外国学生、本科还是离哈佛和普林斯顿等有点距离的江西医学院。因为美国考试打分是按统计分布给ABC,有些课就4人加外系几人,很容易预测应该是饶毅垫底,但第一年饶毅非常努力,总是超额读文献,结果主课都A(哈佛那位永远A+),GPA 4.0。第二年却因为生病反而只有3.0。毕业总的GPA是3.74。
旧金山加州大学的学术报告系列,内容丰富、水平很高。尤其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系的报告系列(周二下午4点)、神经生物学的报告系列(周四下午4点)、细胞生物学的报告系列(周一中午1点)。听六年学术报告基本就把全世界的最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前沿都了解了一遍,世界主要的科学家都听了一遍。
饶毅的研究用了相当长时间。因为动手能力平庸、低于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一般人做一遍就会的,他可能需要做三遍。但好在遗传学不需要动手能力,是动物交配得到结果,而分子生物学特别是DNA比较韧性强,不容易坏,也就允许饶毅这种人也可以做。教饶毅做实验的是一位日本来的博士后(现在是京都大学教授),因为饶毅学的少慢差费,他有段时间对饶毅非常不耐烦。
1986年起随詹裕农(Yuh Nung Jan)和叶公杼(Lily 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果蝇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论文题目为“果蝇神经发育中细胞间交流的分子和遗传分析”。该文研究了神经发育的基因,克隆了一个控制神经母细胞产生的基因big brain,分析其序列,推测其功能机理。
博士资格考试委员会:Zach Hall、Ron Vale、Roger Nicoll、Patrick O'Farrell、Yuh-Nung Jan
博士论文委员会:Ron Vale、Bruce Alberts(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教科书第一主编,曾任美国科学院院长、《科学》杂志主编),Louis Reichardt、詹裕农(导师)、Larry Zipursky(Molecular Cell Biology主编之一)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三篇:
1. Rao Y, Jan LY, and Jan YN (1990). 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of the Drosophila neurogenic gene big brain to trans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Nature 345:163-167.
2. Rao Y, Vaessin H, Jan LY and Jan YN (1991). Neuroectoderm in Drosophila embryos is dependent on the mesoderm for the positioning but not for formation. Genes Dev 5:1577-1588.
3. Rao Y, Bodmer R, Jan LY and Jan YN (1992). The big brain gene of Drosophila functions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neuronal precursors i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116:31-40.
1990年,饶毅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个在Nature上发表文章的大陆华人学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