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我的悲情老师

已有 1544 次阅读 2023-9-8 09:49 |个人分类:回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的悲情老师


在我们求学过程中,曾经有过多少教师给予指点关爱,引导我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解答我们心中的困惑与疑问,激励我们探索自然奥秘与社会规律,成为我们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可是,也有另类的老师,南京航空学院的一位政治课老师,他的悲催经历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时时浮现在眼前。

记得在大学二年级《政治经济学》的课堂上,我一直忙于做《电工原理》的习题,被老师发现“拎”出来回答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这种问题对我而言当然是“小菜一碟”,立即鹦鹉学舌地按照斯大林学说,揭示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云云。

其实,我在插队时就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与毛泽东的《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笔记》以及苏联学者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对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经济体制做过一定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生产队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又自己独特的认识。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不知看过多少遍,已经烂熟于胸,当然也重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只是囫囵吞枣。



WechatIMG1848.jpg

图1 交流电正玄波形图

 

WechatIMG1847.jpg

          图2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形图

不过,这一次却触发我想起另外一个问题。我手上的《电工原理》教材中关于电流的正弦波形图,却清楚地告诉我们,波峰与波谷都是必然周期性的出现。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低谷”即危机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直接合乎逻辑的就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波动中的“高峰” 即繁荣阶段也应该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没有胆量在课堂上说出,只是在下课后等到同学们都散去,我才“斗胆”向老师和盘托出,当时把老师也吓得不轻。一则是在那个时代是十分“忌讳”问题,二则他也根本没有想到一个工科大学生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一再嘱咐我决不要去想这个“反动”的问题。我想,他自己除了课本上的教条之外,似乎从未思考过其他经济学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

WechatIMG1846.jpg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接触到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绛枫译,中国“先知的思想家”顾准的译本,该书是1960年代的内部版),华泰证券的一位老总在听我的课中知道我无缘读过此书后,将他(东北财经大学77级)上大学期间从图书馆借出后谎称弄丢了用双倍赔偿的方式“占”为己有的“珍藏”送给了我。再由《顾准文集》点出,我才弄明白。正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存在,资本主义在对外侵略与对内转嫁等手段都失效之后,开始寻求通过创新活动摆脱经济危机,使处于低谷的经济(危机阶段)上升到经济的高峰(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创新的历史使命。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可悲的老师,大概永远没有办法弄懂这些。

2000年前后,我在东南大学人事处办理出国手续,师资科的负责人,估计以前听过我的课,请我帮忙救场,让我当场评阅,因为对方学校评定职称催的比较急。我花了两个小时,给几份材料写了评阅意见。最可悲的是,其中就有这位教政治经济学的老师,申请副教授。他提供的评审论文,那是空洞,教条,言之无物,只是重复教科书上的教条。再怎么说,他也是我的大学老师,我怎么也要“拉兄弟一把”。但是,我要说他好,学术良心也说不去。最后想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还是写了比较积极的评语:作者一直紧跟时代,在主流意识形态上下了较大的功夫,比较努力。考虑到作者从事本专业教学多年,年龄偏大且接近退休,应给予宽容对待。后来在江苏省高等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科组,评委们看到我的评阅书,都认为不能用现在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老师的标准要求老同志,考虑到老同多年辛勤劳动的历史因素,顺利通过了他的副教授申请。由于我是那一届江苏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学科组长,最后在批准书上是我签的名。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位悲情的老师,当然早已退休了,不知是否健康的生活?哦还有事优点惦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401889.html

上一篇:乐观、自信的发
下一篇:我的师妹:朱小蔓
收藏 IP: 180.111.228.*| 热度|

7 尤明庆 刘立 褚海亮 周忠浩 刘炜 张学文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