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钵的传承与开拓----追随先生*四十载(6)
在20世纪最后几年里,先生患上重病,我去他家探望过几次,先生虽然还能认出我来,有时清醒,有时糊涂。先生说的话,跳跃性更大,我几乎完全跟不上。师母沈慧娴一再与我打招呼,他还在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程序自动控制的鲁棒性问题,一张纸,一支笔,不停地演算,不断地推导。师母沈慧娴是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写得一手好字,善于国画,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我去拜访时,经常可以看见师母作画写字。先生曾告诉我,就是因为师母在重庆中央大学读书,先生才离开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来到四川中央大学任教,复员后来到南京。
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他住在刚扩建新楼的一个单间里,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还沉浸在科学模型的天地里。虽90高龄,先生仍然“辛勤忘却余晖短”,每天伏案读书、工作,思维非常的敏锐。最后临走时我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先生此时流露出一种惜别之情。离开省人民医院,在路上,我产生一种淡淡的感伤,一种莫名的疚意。
2002年,先生去世后,把遗体捐献给南京医科大学捐体,交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先生和师母沈慧贤在20世纪90年代就登记成为“志友”, 先生一直是认为,是材料就要用到极致,而遗体是一种很宝贵的材料。对于先生的去世,我一时难以接受,“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多年来,先生的思想与方法,潜移默化成为行动指南,已经形成一种习惯,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主动继承继承与发扬光大。2004年,先生的思想方法仍然指引我,成功中标了“江苏省重大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江苏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此课题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布置。目的是当江苏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如何提供人才支撑及人才支撑应该达到怎么的程度。国家已经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江苏也已于20世纪末提出人才强省战略,人才国际化是对人才强省战略的细化,人才的国际化对江苏经济的国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经过雅安久,我独立勇敢地认为江苏人才国际化战略不应简单地“模仿”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建立国际化“人才高地”的战略选择,而应建立起江苏国际化人才的比较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所以,我选择了一种较为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内在根据、审慎严谨的“移植”基于地质力学开发油田模型基础上,揭示出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国际化人才产生的“生态”环境、集聚的迁移机制、合理的使用策略。借鉴李四光地质力学的理论创见与实践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对“江苏人才国际化”的双重误解,江苏既不应当“模仿”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建立国际化“人才高地”,江苏也不是不具备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条件,而是应当从能力开发的角度构造出江苏人才国际化战略的新方法与新思路:江苏人才国际化战略应当在现有国际化人才的“油区”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国际化人才的“油田”,并选准可行的、有实用价值的提升国际化人才的“油井”。(叶明 .人才国际化战略 : 机理与设计。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2006 (1):24-29,114我精心设计了江苏人才国际化战略的三层 ( 已有的、引进的、未来的) 国际化人才链 : 集中力量以本土人才国际化为主导(主体战略) ,形成比较竞争优势; 在保护好原有人才同时 , 正确选取招“才”引“智”的增长点 (左翼战略), 从规模、结构、品质三个维度争取比较竞争优势; 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化 ,为未来的人才国际化(右翼战略) ,培育持续的竞争优势。我依据软件“支撑环境”模型 ,提出以市场导向 ( 资金投入与创业平台) 、制度导向 ( 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 、价值导向 ( 文化氛围与心灵共振) 等三个层次的人才国际化战略的环境建设 。这是一个基于新制度经济学 ( 从产权理论到国家理论再到意识形态) 的制度设计 , 反映了如何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三个方面有效推进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也是从国际化人才的“生油条件”和“储油构造”的双重角度构筑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微观基础 。
直到退休后不久,我还受邀承担中共南京市委改革办委托项目“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情况专题评估”,以先生的思维方法,通过借鉴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郑哲敏.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为何没有更好实现?[N].学习时报,2017-12-31.),透视新型研发机构的性质功能与运作机理,通过构造有针对性、可实用的新型研发机构指标体系。“技术科学”是从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变,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的中介环节,而新型研发机构就是承担这一转变过程的中介载体。新型研发机构中的“研发”,是“技术科学”的自身显现,既受到基础科学研究的制约与影响,又控制与引导工程技术的方向与进程,创造性运用科学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研发”较“科研”或“生产”更能体现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本质,并肩负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因此,从“技术科学”的视角看来,新型研发机构的特质主要有:新型研发机构是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的中介,新型研发机构的中介性质,人们常用“四不像”来形容;新型研发机构是知识生产向知识应用过渡的桥梁,逐渐演变成从上游源头原理创新到下游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新型研发机构是以增进知识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作为主要目标,不以增进人类知识财富为主要目标,也不以增进人类物质财富为主要目标。
在这个模型下,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与有代表性的座谈等,科学地评估在实现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建设的目标中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状况,得出如下评估结论(叶明 .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实践:以南京市为例 [J].科技创新案例与研究2021(1):1-5)
:高规格创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将成为南京实施“创新名城建设工程”的一支突击队;大范围吸纳创新要素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高新区转型升级的新鲜血液;经过几年的孵化与引进相关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有望培育一些新兴战略性的先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经验与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奠定新型研发机构坚实基础的“产权”政策,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成长的“三聚”政策,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力量的“老大”政策,从而形成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管理的有效规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扩散,提供决策参考与实践导引。
在中国一流科学家精英群体---中国科学院士中,钱钟韩是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地位、学识、成就与影响的杰出的技术科学家、技术科学教育家。他年仅37岁便受命于危难之际就任中央大学工学院代理院长,以后历任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工学院副院长、院长,东南大学名誉校长,几年来一直是中国高等理工科著名学府的主要组织者与领导者;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次重要的“蒙难”,1957年他受到错误批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文革”中他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尽折磨与凌辱。政治上的“失意”却造成了先生学术上的“得意”,前者使他成为中国工程热物理、热工动态学和热工过程自动化等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后者使他成为中国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两次被“打倒”,“靠边站”,两次在中国技术科学界崛起,两次开创新的学术方向;在50年来的科学生涯里,钱钟韩并没有出版过个人学术专著,没有发表过众多科学论文,也没有领衔主持过许多重点科研项目,更没有获得任何级别的成果奖励,但他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和自动控制学科评议组组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作为一流技术科学家,先生的“有形”的科学成果或许并不很多,但在他指导、帮助下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著却无法统计,受到他教诲、熏陶和影响“恩泽”的科技工作者几乎遍及中华大地,远涉海外。我知道,我可能不是先生最满意的学生,但我却敢说,在他所有的学生中,我是最受惠的学生,他在关键时候所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与宽厚,他对我根据自己特长从事研究与探索的鼓励,彻底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这一辈子我都无法报答我对先生的感激之情。在一个物欲横流、交易盛行的社会转型时期, 我有幸得到象先生等前辈学者无私的帮助,悉心的指导,慷慨的提携,严格的批评,真是一种人生幸福。 感激之情语自是难以表达的。先生诲人不倦的敦厚形象,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令我不敢有丝毫的“偷懒” 与 “怠慢” , 不得不以更为辛勤的劳作、更为努力的人生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先生辞世已经二十年。这些年来,我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先生的音容笑貌。先生不仅是引导我走向教授的桥梁,更多的是我一生成长的路标。宗师已逝,风范犹存,以先生为榜样,继续努力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