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已发表在CPL Express Letters栏目
Received 31 October 2019;
online 25 December 2019
EXPRESS LETTER
Coherent Transfer of Excitation in a Nanomechanical Artificial Lattice
Liang Zhang (张亮), Tian Tian (田添), Pu Huang (黄璞), Shaochun Lin (林劭春), Jiangfeng Du (杜江峰)
文章亮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实验室杜江峰院士等人首次在纳米力学系统中实现了可控的人工晶格。他们构造了一个由7个独立的纳米力学振子组成的人工晶格,并利用动力学耦合的方法展示了相邻力学振子之间的可调强耦合。在实验中通过设计人工原子间的耦合控制序列,使初始的弹性激励可以不弥散地在晶格中传输,并基于此提出了一个理论可行的扩展方案。
纳米力学人工晶格中的相干传输
研究背景
人工晶格(artificial lattice)是一种人为设计、制造的晶体,区别于自然界的晶体材料,其内部的原子由一些人工微结构所取代,可以具有一些反直觉的新性质。相比于光晶格、人工微腔、里德伯原子等系统,纳米力学系统由于其集成化、可操控性以及成熟的加工技术,在实现人工晶格上有独特的优势,也是近年来纳米力学领域的热点之一。一个能够同时具备多模式、强耦合、可调性的纳米力学晶格,将是一个研究拓扑相变、多体系统等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同时也为制作可编程的力学逻辑器件打下了基础。如今,得益于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在实验中实现这一人工纳米力学晶格成为了可能。
内容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实验室杜江峰院士课题组在一个人工的纳米力学晶格中,实现了力学激励的相干传输。
这一人工晶格由7个双端固支的纳米力学振子构成(图1)。研究人员在相邻振子间制造动态的电场,使它们通过静电力实现强耦合,这一耦合强度可以被动态电场含时、独立、线性地操控。
图1. 人工纳米力学晶格与耦合方式示意。
图2. 在晶格中的相干传输以及与理论结果对照(a,b分别为实验结果与理论模拟结果)。
基于这一人工晶格,研究人员通过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设计了一个实现力学激励从晶格一端传输至另一端的控制序列。在这一序列中,不同相邻振子之间的耦合需要被含时地调节,以此作为对人工晶格性质的初步检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成功观察到了这一相干传输过程(图2),标志着首次实现一个纳米力学人工晶格。
研究意义及重要性
本工作中首次实现的人工晶格具有多模式、强耦合、线性大范围可控等特点,在模式数量与可控性上实现了突破。这一结构拥有着良好的扩展性,将来可用于实现更多数量、更复杂相互作用的力学晶格。这一系统也为研究一维拓扑系统以及其动力学行为提供了平台,如Su-Schrieffer–Heeger等一维拓扑模型,以及近期成为研究热点的动力学相变、OTOC(Out-of-time-order correlation)等理论。
本工作得到了科技部、中科院、安徽省科技厅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ML
研究快讯集锦
钛酸锶衬底上铅岛电子相互作用的调控
大面积拓扑外尔半金属WTe2薄膜中的SdH量子振荡
量子纠缠谱的临界标度
分子级电荷门对C60单分子晶体管中的非常规效应
基于自旋极化的可控自组装方法
由11个固体自旋比特组成的量子寄存器的哈密顿量表征
稠密氢的液-液相变及金属化过程的“全量子”精确模拟
AlCuFe准晶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
单层T-Graphene的超导及其合成路径
蛋白质折叠时间加快的量子理论
溴化氢压致分解中的新发现—溴的非公度结构
金刚石对顶砧中NV中心实现的高压原位磁测量
FeSe等层状材料的氢化和超导调控
超导FeTe薄膜的二级临界状态的观测
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的实验实现
Bi2212高温超导体中发现费米面依赖的超导能隙
利用机器学习提高助熔剂法生长单晶的成功率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NbTe2中的超导电性和费米面各向异性
拓扑超导体(Li,Fe)OHFeSe磁通中心马约拉纳零能模的量子化电导
新型单层二维原子晶体AgTe
新量子自旋液体候选材料Cu3Zn(OH)6FCl
稀土硫族化合物:三角格子量子自旋液体材料的大家族
量子绝热算法和量子线路算法一样强大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层结构的实验实现
点此浏览所有Express Letters
CPL Express Letters栏目简介
为了保证重要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和显示度,CPL于2012年6月开设了Express Letters栏目。此栏目目前已发表国内外著名物理学家的优秀论文71篇,平均发表周期约一周。截至2019年底,平均每篇被引用约15次,已经在国内物理学界建立起良好口碑与声望,来稿数量不断增加。
CPL高被引论文数量统计
JCR统计数据表明,CPL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在中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迄今为止,
有1篇引用超过1000次,
有2篇引用超过500次,
有8篇引用超过200次,
有26篇引用超过100次,
有108篇引用超过50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0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