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PRESS LETTER
Manipulat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econd-Order Quantum Coherence Using Entangled Photons
Shuang-Yin Huang(黄双印), Jing Gao(高菁), Zhi-Cheng Ren(任志成), Zi-Mo Cheng(程子默), Wen-Zheng Zhu(朱文正), Shu-Tian Xue(薛舒天), Yan-Chao Lou(娄严超), Zhi-Feng Liu(刘志峰), Chao Chen(陈超), Fei Zhu(朱飞), Li-Ping Yang(杨立平), Xi-Lin Wang(汪喜林), and Hui-Tian Wang(王慧田)
Chin. Phys. Lett. 2024, 41 (7): 074205
DOI: 10.1088/0256-307X/41/7/074205
文章亮点
基于空间结构纠缠光子对,从理论和实验上两方面实现了对二阶空间量子相干度g(2)在0 (双光子反聚束)和2 (聚束)之间的空域主动调控,并展示了g(2)抗强度干扰能力。
实验装置及结果图。左图:通过将偏振纠缠转换为光子位相空间结构纠缠实现对二阶空间量子相干度g(2)的主动调控实验装置。右上:|+2⟩|+2⟩+|-2⟩|-2⟩轨道角动量双光子纠缠态的g(2)实验结果。右下:在ICCD探测路加上双竖缝强度干扰之后,二阶空间关联函数G(2)被严重干扰,g(2)基本保持不变,具有抗强度干扰能力。
光子二阶空间量子相干性的主动调控
研究背景
光子高阶量子相干性揭示了光作为粒子的量子统计关联特性,在时域已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例如,利用HBT干涉测量光子二阶量子相干性可以很好地表征光源的单光子属性,已成为一种标准测量方法。与时域相对应的空域,在调控和应用光子的研究中应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光子空间高阶量子相干性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量子成像、量子全息和量子显微等应用中崭露头角,发挥出重要作用。然而,光子空间高阶量子相干性的主动调控仍然是一个挑战。
内容简介
最近,南京大学王慧田和汪喜林研究组与东北师范大学杨立平课题组合作,首次在理论和实验上展示了光子二阶空间量子相干性的主动调控。通过q板和空间光调制器将偏振纠缠光子转换为任意空间位相结构纠缠。基于ICCD相机和结合扇形扫描开口的单光子探测器实现具有空间结构纠缠双光子的二阶空间量子相干度 g(2)的测量,展示通过操纵空间结构纠缠主动调控双光子在空域聚束态和反聚束态的转换。更进一步,演示双光子二阶空间量子相干度g(2)具有抗强度干扰的能力。
研究意义
在空间域中对光子高阶量子相干性的主动调控,对开展基于高阶相干性的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固有的抗强度干扰能力有望在量子成像和量子全息研究中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物理学会旗舰期刊
1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代表性成果一项
2
未来科学大奖代表性成果二项
3
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5篇
4
高被引原创论文数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
研究快讯回顾
通用机器学习Kohn-Sham哈密顿量
非对称人工自旋冰-超导器件中的磁非互易超导效应
麦克斯韦妖和爱因斯坦-泼多尔斯基-罗森导引
多带Gutzwiller近似下La3Ni2O7的t-J模型中的磁性与超导
混阳离子和混阴离子元素演变化合物稳定性差异的起源
固态氮(λ-N2)的压致带隙收缩
利用高频时间周期驱动调控四维拓扑绝缘体的第二类陈数
应力调控下钙铁石到RP相变的原位原子尺度观测
追求量子绝热演化中速度极限和瞬时能量消耗的平衡
声表面波与量子霍尔效应的相互作用
用几何观点构造霍普夫绝缘体
由8点位原胞诱导的混合趋肤拓扑效应及其拓扑边界态局域的任意可调
基于机器学习的强耦合常数分析及其应用
PbTe纳米线中的硬超导近邻能隙
转角石墨烯畴内/畴间的局域转角分布可视化
含底强子的两体强子弱衰变
粲味拉姆达超子的电磁形状子研究
量子临界调控的量子点功率捕获
利用FAST搜寻超新星遗迹中的射电脉冲星
流匹配方法计算自由能
超流液氦表面悬浮二维电子体系的实现、表征及操控
利用实时非绝热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单分子结中的电荷输运过程
VASP2KP: 通过第一性方法计算kp模型和朗德g因子
共线反铁磁中的手性狄拉克费米子
三类Kagome结构的高通量计算及热力学稳定性评估
利用深度学习预测复杂网络的热导特性
La3Ni2O7高温超导电性的微观有效模型及密度矩阵重正化群研究
活性转子系统的局域转动阻塞和多级超均匀性
拓扑半金属磷化钼中的巨大非线性光学效应
具有超宽温域、低电流可调性的巨二维斯格明子拓扑霍尔效应
研究快讯92研究快讯 · 目录上一篇下一篇阅读原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