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g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gb

博文

学习心得:关于“如何在书院引领下更好学习”的一点思考

已有 2212 次阅读 2022-11-23 11:3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关于“如何在书院引领下更好学习”的一点思考


在同有三和医道传承第五届第一次大课上,刘老师和解浩然老师分别作了大课内容分享,其中,触动自己的地方很多,如:第一天上午刘老师提到了构建同有学术体系,第一天下午解浩然老师提到了现代人的“精神熵”,第二天上午,刘老师提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等。第二天下午是班级讨论环节,——通过同学的分享,才知道班上有医史文献的博士,有资深的医务工作者,也有在积极践行传统中医学习模式(“功法+抄经+学问精进”)的中医学子以及那么多的中医爱好者。 

自己在想:

①对于每次大课上这么多好的内容是就这么听听就过去了,还是顺着这些线索自己另外再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索和延展?

②班上有这么多热心中医的“同学”,是“遇高人交臂而失之”,还是积极去协助班委建设一个相对紧密的学习团体,“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共同进步?

③从自己参加书院三届学习的经历来看,每次大课,自己在听课时都很有收获,但似乎过不了多久,很多内容和感悟便会遗忘,虽然课上自己也作了相应的笔记,但记下的内容毕竟有限,如何将大课中有价值的内容和感想牢记于心并转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④如果再联系到解浩然老师所说的现代人因信息过载导致的心智系统的“困扰”问题,如何在当下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实现信息获取与信息过载的协调统一,这似乎也是一个问题。

 

职场人和在校生的感悟可能不太一样。比如:解浩然老师讲到“精神熵”(信息过载、选择过多、情绪瘟疫等)话题时,当时对自己的触动是很大的,记得之前在和君商学院学习时(2016年,其时,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尚未显现,新冠疫情也未发生,社会面的就业危机尚不突出),自己在“阳明心学”大课后有一段学习心得,“现代人的诸多烦恼,物质匮乏已经不是主要原因,或者说不是大多数人苦恼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人更多的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冲突,内心的不协调、不统一”。——这段话,即便是放在现在也还是适用的,即是说,在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冲突,以及由内心冲突引发不良情绪的情形正越来越普遍(不同阶层/群体均有与其阶层/群体相应的各自不同的烦恼),而且这些不良情绪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或者说,现代人的很多毛病(烦恼、苦恼等)多半都是内心的毛病(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冲突)导致的,即便是一些表面上看是属于身体方面的毛病,很多时候也是人们内心的毛病直接或间接引发的。 

——疫情三年,很多事情都在变化,个人的心境也很难例外。由于疫情封控,很多平时能够用来舒展内心、舒缓情绪的途径被限制(如:去一处没去过的地方徒步“探险”、三五好友围炉夜话/小酌等),加上疫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显性与隐性的食物/食材卫生问题,身体锻炼的缺乏,社会整体焦虑情绪(共业)的影响,以及疫情对经济(就业)影响导致的朋友圈变化等,个体在其中,很难不受影响。加上,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铺天盖地,稍不留神便会被这些信息淹没,不得喘息,虽然不同行业的“产业时钟”快慢不同(如IT行业,产业时钟很快,基本2-3年就有一次大的知识迭代,身处其中,很难不被裹挟),但整体来说,一个大的趋势是,各个行业的演化速度都在加快,现代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落入到情绪的“泥沼”中。 

如何让自己在一个备受“精神熵困扰”的时代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或者说,如何让自己的心智系统处于一种“熵减”的状态,这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来说,是一个不容回避也不应回避的问题。记得第二天下午,有同学分享到,由于疫情原因,全年都没有回家,但在校内一直践行传统中医学习模式(“功法+抄经+学问精进”),内心安定而充实(大意),结合刘老师提到的“慢下来”,读经典,读一篇感悟一篇,解浩然老师提到的“心流”状态(目标感+15%的挑战)以及三和倡导的日课(导引、诵读、习字、健行),或许,这其中便有获得“精神熵减”的密钥。

 

另外,在第二天下午讨论环节班主任秦绍林老师提到,刘老师不需要多一个学生或弟子,他需要的是同行者(原话已记不太清,大意如此,印象中浩然老师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当时即在想,不知道尽自己的可能去继承一门中医法脉,做“人人知医、天下少病”的践行者,是否能算作是刘老师的“同行者”?。

 

最后,就刘老师提到的“学派”概念进行一些延展,供各位同仁参考。 

——何为学派?综合各家“学说”,大体的观点是这样的: 

学派不是宗派,也不是帮派,学派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学术志趣与学术主张的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有共同的学术宗旨、研究范式,或共同的价值主张、学术追求;

其次、有共同的师承或学术渊源,并基于该学术渊源形成了一套自洽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治学方法、传授体系等),且该学术体系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其三、学术共同体要有灵魂人物和一定的追随者,且在学术界形成了较高的集体威望;

其四、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产生了特别的贡献或是提出了独到的创见;

其五、要有后继者为该学术体系发扬光大。

 

刘国彪

于二0二二年小雪节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5104-1364956.html

上一篇:应对新冠疫情需要构建全新的策略组合——兼谈中医五术何以能祛病
下一篇:何谓学派?
收藏 IP: 27.17.20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