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云南大学张喜光/杨杰团队发现寒武纪早期鳃曳动物的寄居行为

已有 2222 次阅读 2021-11-9 06:42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9日凌晨0时,《细胞》杂志子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杨杰研究团队的最新论文——“寒武纪借壳‘隐居’生活的鳃曳蠕虫”(A ‘hermit’ shell-dwelling lifestyle in a Cambrian priapulan worm)。


博士研究生杨小宇为第一作者,英国杜伦大学Martin R. Smith博士参与了合作研究。


寄居行为,即占据并生活于其他生物外壳的习性,可出现在不同动物类群中,包括广为人知的寄居蟹、原足目甲壳动物、福氏虫属环节动物和倭革囊星虫。其中大多偏向寄居腹足类贝壳,有的也会住在多毛类或有孔虫建造的管子或掘足类贝壳中。

 

928.jpg

 

图1:营寄居生活的动物类群。A,寄居蟹。B,腹足动物壳体中的倭革囊星虫。C,有孔虫壳管中的福氏虫科环节动物

 

“寒武纪大爆发”标志着主要动物类群的迅速多样化。随之增加的生态系统复杂性被认为加速了这种演化辐射。但即使是在特异埋藏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中,有关寒武纪类群生态模式的直接证据仍然极稀少。


采自昆明禄劝寒武系第4阶兴隆村剖面的地层序列上部,关山生物群大古油栉虫带的4枚鳃曳类蠕虫(Eximipriapulus sp.),每一个体的后部均掩藏在一软舌螺体壳中,且虫体直径略小于软舌螺体管,表明该蠕虫曾挑选软舌螺空管并“隐居”其中,以躲避捕食者。这一发现首次证实鳃曳动物的寄居行为,为该行为模式迄今已知最早的化石记录,拓展了我们对寒武纪群落生态系的认知。


929.jpg

 

图2:鳃曳类蠕虫Eximipriapulus sp. 展现的寄居生活方式

 

930.jpg

 

图3:鳃曳类蠕虫Eximipriapulus sp.的生态复原图(张志谦画)

 

寄居行为在现代生态系中广泛存在,但最早的化石记录以往仅追溯到早侏罗世(大约近2亿年前),与“中生代海洋革命”的时间一致,而后者以高强度捕食为特征。寄居生活习性在寒武纪早期(大约5亿年前)的出现,连同近年报道的寒武纪早中期生物各种依存关系(如偏利共生、窃食寄生和内共生等),表明早期复杂的生态系统可能比过去认为的更具现代性,即“寒武纪大爆发”可能以急速复杂化、捕食强度递增的生态系统为一鲜明特征。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1730318)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doi: org/10.1016/j.cub.2021.10.00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311565.html

上一篇:NBE亮点!鲁勇课题组通过重编程肿瘤微环境克服PD-1治疗过程过程中的获得性抗性问题
下一篇:《神经元》:董欣中团队/张俊明团队合作探究自发性疼痛的来源和治疗
收藏 IP: 183.198.2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