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m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nmen

博文

学术出版走向哪里?

已有 1891 次阅读 2022-10-27 16: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日,一区Top期刊eLife宣布从2023年起,他们就不再是一本“期刊”了,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预印本同行评审和展示平台[1]。什么意思呢?投向eLife的稿件再也不用等待“接收”或“拒稿”的宣判,而是收获一份同行评审报告。草稿是否继续修改、修改到何种程度结束,以及是否要在其他期刊发表,通通都由作者自己说了算。eLife做的仅仅是提供同行评审服务,并在其平台对稿件和评审报告进行公开展示。这个做法算是让作者真正实现了“我的文章我做主”!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积怨已久的学术出版系统终于要迎来瓦解式的变革了吗?


学术出版漫长的开端

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诞生距今虽已有三百余年,但期刊真正成为学术交流的核心却是在十九世纪初。在此之前,诸如私人信件、演讲等都是学术交流普遍认同的方式[2]。以期刊为主要形式的学术出版系统建立后,一直到20世纪40-50年代,都未曾有过什么变化。


高歌猛进之下迎来期刊危机(serials crisis)

第一次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二战以后到20世纪末尾。1947年,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出版了第一本国际期刊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3],标志着商业出版公司开始涉足学术出版界,改变了之前以学术团体和大学出版社为主的学术出版模式。

 

此后,学术期刊便一发不可收拾,一路狂奔起来。

 

五十年代以来,以欧美为首,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规模急剧扩张并且逐步职业化[4],需要发表的研究成果井喷式增长,且诞生了与发表记录紧密挂钩的学术晋升制度和科研评价方式。出版商与学术界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一致,即创办更多期刊承载日益增长的科研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术出版的角色悄悄发生了转变。伴随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出版集团并购和规模化,以及出版物评价功能的日益凸显,学术出版从传播知识的手段,变为学术界的通行资本,逐渐形成了当下这种高度集中且强势的学术出版系统。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的普及极大降低了出版成本,期刊订阅费却没有如期下降,反倒迎来了愈发昂贵的期刊电子数据库。面临学术界日益增长的学术信息获取需求,机构却越来越无力负担高昂的数据库订购费,期刊危机就此出现[5]。


开放出版化解危机却引发出新问题

在此背景下,能够免费阅读的开放获取出版成了人们新的希望。不料,欣喜未尽,忧虑便至。人们发现在开放获取出版中,订阅费转身变成了文章处理费,似乎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开放获取出版也为掠夺性期刊的产生提供了便利。

 

直到此时,学术出版系统的变化都离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愿景甚远。不论纸本还是电子、订阅还是开放,冗长的出版流程、“黑箱子”般的同行评审,同两百年前似乎没什么两样。

 

2010年以来,针对学术出版中的弊端,很多期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例如F1000 Research的开放同行评审[6]、Mathematical Reviews的出版后同行评审[7]等。但期刊的功能本质仍未发生变化,依然集注册、评价、传播、保存于一身,负重前行。


期刊新革命,解构再重生

有学者提出学术出版系统需要全面解构才能实现彻底的变革[8],那就是充分利用现行技术的优势,将长久以来捆绑在期刊上的各个功能拆解开来,由不同的服务方来分别满足学术交流的不同功能,这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并且期刊中各个功能可以独立进化,以期真正提升科学交流的效率。

 

eLife此举将解构期刊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期刊的牢笼,向自我变革迈出了一大步。这是否将成为未来学术出版进化的信号灯?我们拭目以待,也欢迎各界一同讨论。


参考文献:

[1]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83889

[2] J. R. Topham, ‘Anthologizing the book of nature: the circ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scientific journal in late Georgian Britain’, in The circulation of knowledge between Britain, India and China (ed. Bernard Lightman, Gordon McOuat and Larry Stewart), pp. 119–152 (Brill, Leiden and Boston, 2013), p. 120.

[3] https://www.aje.com/arc/scholarly-publishing-brief-history/

[4] Aileen Fyfe, Kelly Coate, Stephen Curry, Stuart Lawson, Noah Moxham, Camilla Mørk Røstvik. Untangling Academic Publishing. 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interests, academic prestige and the circulation of research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rials_crisis#:~:text=The%20term%20serials%20crisis%20has%20become%20a%20common,of%20many%20serial%20publications%20such%20as%20scholarly%20journals .

[6] https://think.f1000research.com/open-peer-review/

[7] http://www.ams.org/publications/math-reviews/math-reviews

[8] JasonPriem* and BradleyM.Hemminger(2012). Decouplingthescholarlyjournal. 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doi: 10.3389/fncom.2012.000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2014-1361155.html

上一篇:时移事迁,机构间科研能力的差异如何变化?
下一篇:新发现颠覆老认知:经济学领域的性别差异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9 张学文 武夷山 尤明庆 宁利中 周忠浩 孙颉 曾杰 彭振华 郑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