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在博文中我说,以临摹为主要方式的书法技艺学习与传承,可能导致无法创新。我觉得这是一种缺陷。
今天从头来看,我想错了。临摹才能确保统一规范,才能借助书法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书法首先是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载体。或者说,信息传递是书写的第一任务。在这个任务无障碍地完成之后,才可以去追求美、追求个性。既然要传递信息,首先就要求规范。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搞了个大工程,要“书同文”、“车同轨”。为什么要“书同文”?六国文字不同,交流就会有障碍。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字差异或许并不太大;但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书同文,后来的差异可能会越来越大,大到无法互相交流的地步。今天欧洲各国的文字不就是如此吗?这种状态,用“似是而非”大概可以描述。回头看中国今日各地的方言。历来没有哪一个朝代统一发音,虽然存在官话,但是各地方言允许自由发展。结果,我们今天各地的方言五花八门,互相听不懂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
《中国书法大会》有一集讲怀素的草书。我一个“书法文盲”看怀素的“自叙帖”,不看字幕,不看介绍,能认识的字大概只是个位数。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这个书法作品是不是有点不够成功呢?但是即便是“狂草”这样的书法类型,其实也是有一定点画规则的。初学的人,也得按照张旭、怀素的路子去临摹,去写字,而不能完全的自由发挥。
所以,临摹不是为了僵化思想,而首先是为了学习规则。
PS
今天学院学生考试材料的自评结果出来,我要去把自己负责评阅的试卷材料进行完善。我发现,自评小组的同志们写在“自评表”上的字,既看得懂,也写得漂亮。我觉得自己差人一等。
但是细细想来,其中也是有缘故的。书写规范而且漂亮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容易得到高分。这些高分,一方面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好成绩。这些学生往往更容易考上好大学、考上研究生(为啥会这样,各位当过老师的人自然明白),也更容易进入高校工作并做领导。书写本身就是一个人才筛选的因素。
像我这样自成一派(鬼画桃符)的书写方式,在考大学的时候、读研究生的时候没有被淘汰,实在是幸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