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美国高等教育通史》读后感 精选

已有 8033 次阅读 2022-3-6 15:51 |个人分类:论文评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作者:亚瑟·科恩(Arthur M. Cohen),翻译:李子江


20220306_154751.jpg 


尽管从时间的维度而言,美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欧洲那么久远。但是,撰写《美国高等教育通史》依然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亚瑟·科恩教授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以相同的专题来呈现美国高等教育的形态,从这一点而言,原文当中“形态”(The shaping)的意义要更贴切一些,而翻译之后的标题中使用了“通史”的表述,可能未必精确。

除了呈现过去时间中“史”的部分,作者还试图去揭示不同时间的发展趋势,以至于按照时间顺序而言,作者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1636~1789年的殖民地时期,(2)1790~1869年的建国时期;(3)1870~1944年的大学转型时期;(4)1945~1975年的大众化时期;(5)1976~1998年的当代。与不同时期相对应的,发展趋势或者说标志性事件就体现在:(1)建立了旧式的学院;(2)建立了小型学院,并开始出现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形式;(3)研究型大学出现,教育专业化有了大发展,州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扩大;(4)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并对联邦政府资金的依赖越来越大;(5)教师专业化、新建院校、人均经费等方面的增速趋于平缓,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加强,高校对学费的依赖性增强。但诚如作者所说,“并非每个主题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分期和主题的选择只是使用的手段,而不代表绝对的权威和历史的全貌

在主题方面,作者侧重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院校、学生、教师、课程、管理、财政、成效这八个主题。因为主题明确,对于读者而言,可以快速的在所需的主题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并且可以方便的对比不同时期的变化。但这种主题式呈现也存在缺点,即:形式上显得死板,内容之间的系统性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已经阅读过很多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读者而言,能够明显感觉到这种书写方式与专题论文方面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亚瑟·科恩教授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视角。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一窥美国高等教育的面貌。也因此,对于美国高等教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本书。


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会激发读者的思考。不妨举几个引发我思考的例子:

1)美国最早的那批大学衰落了吗?

1636年至1769年,美国建立了9所殖民地学院,可以说,这些学院是美国众多大学中历史最悠久的那一批。时至今日,有些改名为大学,有些依然叫学院。几百年后,他们衰落了吗?

似乎大部分大学并没有衰落,而且依然是今日世界大学之翘楚。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经常阅读高等教育论文的读者,应该对这些大学并不陌生,甚至,这些大学是国内教育类C刊的常客,常有国内的学者去研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也因此,如果你做高等教育研究,却连这些大学都不知道,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但事实上,他们为什么成功,和他们为什么没有衰落,本质是相通的。

国内一些论文在论述成功的原因时,不乏神话这些大学和仰望这些大学领导的观点。华南师范大学孙碧老师的《走出神话时代:中国的美国高等教育史研究三十年》,对这种仰望进行了反思。类似的现象出现在比较教育的论文中时,有时候也会很尴尬:不是总结或分析对方的成功原因不正确,而是就算对,却对于本国参考意义不大。比较了半天,仰望了一些无法实现的好

当然,9所殖民地学院中,威廉玛丽学院在今时今日似乎并没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那么知名。在世界大学的综合排行榜中,威廉玛丽学院也并非领头羊。然而,在U.S. News 全美“最佳本科教学”排行榜中,威廉玛丽学院却一直可以笑傲群雄。2020~2022年的排行榜中,威廉玛丽学院本科教学排名一直稳居前十。

透过美国9所殖民地学院的发展,我们至少应该看到,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2)教学和科研的天平,在美国平衡了吗?

近年来,国内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已经进行了诸多讨论。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赵炬明老师做了一系列关于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赵老师的研究论文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但是透过这本《美国高等教育通史》,读者似乎能够感受到:美国教学和科研的天平,一直就没有平衡过从总体来看,大学之中的科研一直处于碾压教学的地位,科研一直更受关注、更被重视。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从结果和启示来看,美国大学在进入大众化时期后,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路,但他们依然没有调平教学和科研的天平。你指望在中国就靠有些领导喊几句口号就把教学和科研理顺清楚,显然是难度极大的。透过美国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领导们似乎也应该反思:中国的高等教育究竟要如何发展?究竟如何设计出让广大教师群体都相对比较满意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很明显,有些一刀切的政策可能并不合适,口号式改革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收效甚微。

但是,美国大学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尽管存在大学排名,尽管看起来也好像存在分层,但是美国的大学还有个性突出的一面。有些院校,尽管不是样样精通,但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得数一数二。而这一点,在中国数量众多的普通院校中并不突出。排名靠前的院校光环,要远远盖过普通院校。所以又要问一句:那么多的普通院校,最近三四十年都在折腾啥?又取得了什么成绩?

 

3)教师权益的保障

313页提到:终身教职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在试用期后教师就获得了在学校永久任职的权利,除非他自己选择离开或者学校能够给出解释的合理理由。…… ……虽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终身教职制度,但是工作权利仍然作为个人财产权的组成部分受到了保护。各种合同规定了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一旦达成了集体谈判协议,教师就可以签订合同书并保证遵守谈判代理人与大学协商后达成的协议。

当然,全书当中与教师权益有关的内容还有两点值得关注:一点是教师工会,另一点是法院特别是最高法院的作用

仅从这些片面,反观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就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有多少院校通过对人才能力的认可而设立了终身教职?

教师签订的合同当中,是否有集体谈判或者代理谈判环节?

教师工会是否在维护教师权益方面起到了主动的、积极的作用?

法院在涉及教师与院校、学生类案件中,自由裁量权的发挥有多大?每年发布过多少关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典型审判案例,且其中体现了司法在捍卫教师群体权益方面的导向作用和审判权威?

 

4)兼职教师

325页提到:1995年,41%的授课教师为兼职教师,比1970年增长了22%

不可否认的是,既要看到兼职教师在美国的教育系统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一些兼职教师也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经验不足、课程中使用较少的教学材料、在评定学生成绩时不太看重书面作业、课后与学生或同事的联系较少……

美国兼职教师的话题,也让人反思中国的兼职教师:

中国的兼职教师有多少能按时按点按要求的完成教学任务?

全职教师是否实现了全职的意义?这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高等教育中怎么定位教师。

所谓的编制改革,要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改革?

把一部分高校行政岗以市场化的方式交给有能力的人干,而不是交给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编制”,是否能够提高高校的运营效率?

学位与岗位,学位、岗位、能力、师生满意度之间,平衡点在哪里?

 

5)高校的运营经费与教师工资

据本书表5.11的内容:1994~1995年,高等教育收入来源中,学杂费收入占比为27%,销售与服务收入占23%,捐赠收入(2%)和私人赠品和助学金收入(6%)合计占8%

其中前两项是很引人注目的,不仅学杂费构成了高等教育收入的一大块,而且高校在销售与服务方面也存在收入

 

可以简单计算一个中国的例子:

假设某高校在校学生1万人,人均学费0.5万元,那么该高校一年的学费收入为5000万元。

按照生师比合格标准18:1来算,至少需要老师556人。

按照高校老师每年每人收入10万元计算,每年需要支付工资5560万元。

结果:高校的学费收入不够支付老师的工资……

 

如果想提高老师工资,又不想增加学费,那么,按照美国的统计口径,高等教育机构的收入来源分为:学杂费、联邦政府经费、州政府经费、地方政府经费、捐赠收入、私人赠品与助学金收入、销售与服务收入、其他收入这几项。其中,各级政府确实是高等教育机构收入的主体,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占比相对较少,高校能开动脑筋的门路除了政府投入,就剩下私人赠品与助学金收入、销售与服务收入这两项了。对于中国的高校,有可能这两项的占比也不高,那么实际上想要提高国内教师的工资,发挥作用的还是政府。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各级政府的投入也不相同,比如根据本书援引的统计数据:在1994~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经费对于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的资助力度相差不大,前者占总收入的比例为11%,后者占比则为14%。但在州政府经费层面,差异则可谓天上地下,公立院校的州政府经费高达36%,是学杂费收入18%2倍;而私立院校学杂费占比为42%,州政府经费仅占收入的2%。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美国不同院校的生存策略是不一样的。

另外,本书第309页提到:1975年,全职教师平均工资为15622美元,而在1995年上升至47811美元

20年的时间里,美国教师工资就已经净增加2倍多。

但是作者也提到(P311):大学教师工资水平看上去高于美国普通工人平均工资水平,但与那些受过同等时间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估算,大学教授比律师、工程师、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了38%。……有些社区学院发明了“资深教师或高级学者”称号,目的就是为了让业绩突出的教师获得更高的报酬。私立大学一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预算允许就可以提高教授的工资。公立大学的工资受到体制范围内工资水平或是工会合同的限制,因此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提高教师工资。大多数都采取了增加工资梯度的做法

 

说到这里,我看了一眼我最近五年的工资……


6)其他

实际上,你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美国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完美的;美国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其他国家;美国高等教育中一些问题,实际上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曲折的,而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如果仅从综合影响力而言,美国的大学无疑仍然是世界大学的领跑者。用了仅仅一百多年的时间,美国大学就成了世界大学的领头羊,这也是让人惊叹的。回眸中世纪的大学起源,再看看今日世界大学格局,美国大学的发展速度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而且,美国大学的真正快速发展,既有工业化时期大学转型的影响,又有后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缘故,高等教育从来都是隶属于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绝对的遗世而独立。也因为如此,才有了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多元林立的格局。

写在最后的话是:本书的作者亚瑟·科恩教授用了非常平白的语言来讲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是使用很多所谓的学术术语来显示自己的水平。也因为如此,本书对读者的学术基础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如果想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本书,值得你读一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0925-1328269.html

上一篇:“成建制”挖人是对大学生态的重塑
下一篇:尴尬的科研项目参与人
收藏 IP: 111.121.59.*| 热度|

9 杨正瓴 周忠浩 黄永义 郑永军 冯圣中 汤茂林 罗春元 王磊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