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b781NUA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b781NUAA

博文

可供同行评议的正式论文:《基于对素数的新认识构造对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的简单证明》

已有 2244 次阅读 2019-4-9 10:3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前几日,我的儿子问我“什么是科学?”,我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回答。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对未知的探求,可是未知又是什么呢?…….

我的未知,你的未知,他的未知,中国人的未知,美国人的未知,…..到底谁的未知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未知呢?

 

不过,我当下最关心的未知就是“我在科学网发了关于黎曼猜想的证明会给我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本不是一个数学专业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的是信息学科。当我对信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关注逐渐转向对认知本身的关注以后,自然的引起我对数学的一些本质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中就包含对“0”、“1”、“2”、“∞”这些数学符号本质意义的思考。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我引向了对这些著名猜想的关注。基于我所建立的认知方法体系,我已经获得了一些对这些猜想进行思考以后的认识结果。我本愿想将其纳入我当前正在完成的书中作为强有力的论据以强化我的观点(在这样一个将“眼球”经济效应放大到无厘头状态的大环境中我也想随波逐流一下)。谁知,阿蒂亚爵士搅动了我本波澜不惊的心绪。一时冲动,在科学网将我的一些想法发布了出来。本想获得一些交流,可是却被好事者将其发布至知乎网,引起一群围观。尽管其中包含了一些理智的声音,但主流声音的状态实在让我猝不及防。由此引发了我对我这一冲动之举所触发之状态的未来发展的未知态的强烈关注!

 

但是不管结果究竟是怎样,我百分之一千之明确----我不需要这样的围观!我不想成为“翟天临”,我也不想成为“沈大师”。我只想做好我的工作,挣得我的一份薪水,负担得起我的生活。重要的是,我可以能够一直保有在这里按我所想发表我的想法的“自由”。说白了,我想自娱自乐,但不想被娱乐!

 

我一直对吴国盛教授对“科学的自由精神”的推崇印象深刻。可是“科学的自由精神”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的投射,站在个体角度谈“科学的自由精神”是没有意义的----最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过去一直认为“我”决定了“我”的自由,可是经过这一场被“围观”,我开始反思!大家也不妨学习一下“对我的围观(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572850/answer/564189953)”。

 

这是一个大众习惯围观而不习惯思考的时代,这是否应该成为当下的我们追求自我自由的出发点呢?

“是”或者“不是”,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好了,不再闲扯了。

 

我一直对中国的“民科”现象很感兴趣,因为自从我决定写我的书的那一刻起,我就预感到我将极有可能堕入被封为“民科”的命运!果不其然,我毫无悬念的被冠之以“民科”之头衔。既感无奈,又觉无厘头。

 

好吧!既然中国的“民科”一直以追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为乐,那我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呢?不然实在对不起“民科”这一顶大帽子!!!

 

将我的证明尝试贴出目的有三:1)避免闭门造车,敬请志同道合者指正;2)我的证明实在太过简单,出于保护我的“首发权”;3)如果大家觉得我的想法有些新意,还请仔细斟酌一下我对黎曼猜想的证明,我觉得那个证明才是更有理论意义的。

 

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说,我发表了我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否能被当前知识体系所接纳那是这个社会体系自身的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所以在逻辑上,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人应该发表其不同意之观点及其论据,大家展开辩论,让这样的辩证过程自然地造成最终的结果---即这个观点是否被接纳的命运。这才是一个可以让每一个有思考的参与者都可以自得其乐的过程。简单粗暴的“棒喝”或者“追捧”只会造成思考和思想的单一化,这恰恰会让我们失去对自由进行追寻的可能机会!

 

所以我不得不再次强调:我只是发表了一下我的一个想法,我想请有志趣者指正!!!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简要概述一下我的证明思路:

 

1)方向指引:

既然陈景润都已经证明到了“1+2”并已得到公认了,我们为什么非要一直关注那个2殆素数),而不去关注那个1(奇素数)呢?

既然希尔伯特早就将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划归为一类,指出其间的强烈关联性----素数与偶数在自然数体系构造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这两个问题统一起来思考呢?

 

2)方法路径:

第一步证明:任何自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奇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

第二步证明:任何奇素数都可以表述成为一个奇素数与一个偶数之和。因为所有自然数都只可以区别划归为偶数与奇数。任何奇素数显然不可以表述成为一个奇素数与一个奇数之和,所以如果任何奇素数不可以表述成为一个奇素数与一个偶数之和,那么就说明任何奇素数不可以表示成为一个奇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由于奇素数是自然数的子集,这一结论必然造成与第一步证明结果之矛盾。

第三步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偶数,必然可以找到至少一对奇素数,使得该偶数与其中之一奇素数之和为一个奇素数。这是对上一步证明结果的对称性表述。

第四步证明:任何偶数都可表示为一对奇素数之差

第五步证明:任意一个大于2的自然数都可以找到至少一对与其对称性等距离分布的素数。

 

以上即是对素数基参与构造自然数的新认识。依据这些认知基础即可构造如下的简单证明:

 

首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由第五步证明结果可以直接证明强哥德巴赫猜想;由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结果可以自然证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00.png

 

 

好了,还是请大家仔细研读一下我的论文吧。重点请大家关注我所使用的逻辑是否有漏洞,这也是我不能百分百确定的!

 

欢迎质疑式的辩论,拒绝娱乐式的围观!

 

如果你觉得这一工作有新意的话,不妨再回过头看一下我关于黎曼猜想的证明。多谢!!

 

/////////////////////////////////////////////////////////////////////////////////////

///////////////////////////////////////////////////////////////////////////////////////

 

0_04.png

 

0_09.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372-1172263.html

上一篇:可供同行评议的正式论文:《基于比较度量思想证明黎曼猜想》
收藏 IP: 183.208.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