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名校情结
许秋雨,2019年5月5日
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别之一可能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了。
东方的传统文化是养儿防老的思想,父母生育孩子就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这种思想在古代的个体经济下当然是合理的。在现代,年轻的父母们在生育孩子时也许已经淡化了或者没有想要孩子们长大后怎么来回愦给父母。但是,在父母们年老后,大多数子女们其实还是肩负起了照顾他们的重任。所以父母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然,也会有很多父母只是为了孩子们着想。这样,父母对孩子们的投入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就是希望他们成年后前程似锦。
尽管这样,父母们还是想着自己的投入尽快有个头啊。大家都知道,在大学毕业前不可能谈及前程,要谈前程只能大学毕业后,并且,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后,父母们对孩子能插手参与的可能性也很小了。所以,大多数父母们就把对孩子们入大学的投入作为终极目标。希望孩子们一入大学自己就可以完全放手,完全放松了。几十年前,由于大学入学率很低及国家包分配,孩子们只要能入大学,父母就不用担心他们的前程。可是现在由于大学的无止境扩招,同时又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大学,孩子们即使入了大学,也不见得有好前程,除非入了著名的大学。所以,父母们就拼命让自己的孩子争取进入著名大学,即名校情结。
这种名校情结不光是在东方的父母有,在西方的东方父母也有。
在现代的西方,父母跟孩子们的关系没有养儿防老的概念。就以美国为例吧。父母生下了孩子,孩子们就是国家的,不是父母的。在孩子们成年前,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是国家委托父母做的,这体现在每年国家给父母有一定免税额度上。父母不能打骂孩子,否则父母会入监狱。孩子们成年后,只有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对父母没有任何义务,而对父母的义务只在国家。所以绝大多数美国家庭就只是把孩子们养育到高中毕业,至于他们上什么大学,以后干啥,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定,自己负责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费用。这样,很多孩子即使被著名大学录取但是由于高学费,他们往往会放弃而进入当地的低学费的高校。所以大多数美国父母没有太多的名校情结。
有人也许会问,你如上了低学费的当地的一般高校,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工作么?其实,到目前为止,美国各正规高校的师资水平差别都不是很大,就像美国的医院,各地(那怕再小的地方)的医疗水平都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差别不是特别大,除非是一些非常专的专科,全美国只有很少的几家。所以不管你在哪一所正规高校,只要你想学,都有无穷的资源,都能得到你想得到的知识。只要你学好了,毕业后,会跟名校的学生一样都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我觉得,这里面的关键不是名不名校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想不想学习的问题,学生自己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问题。当然,也许你会想,如进了名校,即使自己管理自己差一点,毕业后找工作会比在一般的学校好一点,并且在名校,朋友圈也会是一大的优势。这也许正是名校情结的真正原因吧。
我想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年后有个好的事业,只是投入的多少不同而已。其实,只要他们成年后有自己的职业,能自己养自己的家,糊自己家的口,不就可以了么?他们有几个能真正成龙成凤?即便他们成了大学教授或者研究所的研究员,除了听上去好听外,他们又有几个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又有几个真能被历史记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