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与环境GE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he114

博文

浙江大学吕建国课题组:过期奶粉再利用—碳化电极材料及高比容量锂硫电池

已有 1663 次阅读 2022-2-22 10:45 |个人分类: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GEE banner.jpg

文章信息.png

研究背景

锂硫电池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具有理论容量高(1675 mA h g−1)、能量密度高(2600 W h kg−1)、无毒、原材料丰富、成本低等优势,有望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获得应用。然而,锂硫电池目前仍面临着阻碍其实际应用的重大技术和科学挑战,这些挑战包括:(1)硫和放电产物(Li2S2、Li2S)的绝缘特性,显著降低活性材料的利用率;(2)在充电/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大(~80%),导致基体不稳定,活性物质与导电基体分离,进而导致低倍率性能;(3)多硫化物(Li2Sn,3 ≤ n ≤ 8)产生的“穿梭效应”,腐蚀锂阳极,导致容量损失和低库仑效率。为了攻克这些挑战,介孔碳作为硫载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空心多孔碳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大孔体积和空腔,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吸附有效抑制穿梭效应。生物材料是非常有前景的用来合成中空多孔碳的前驱体,它具有来源丰富、生态友好和成本低的优点。

鉴于此,本文首次报道了碳化奶粉(CMP)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硫载体的应用。为了提高对实际应用的意义,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使用了过期奶粉作为唯一前体,在氮气气氛下低温制备碳化奶粉。奶粉碳化物和硫复合,形成CMP/S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废旧奶粉碳化材料在低成本高效储能装置(如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图文解读


Fig.1.png

图1. (a) CMP与CMP/S复合材料制备流程;CMP的 (b, c) SEM与 (d) TEM形貌分析;CMP/S复合材料的 (e, f) SEM与 (g) TEM形貌分析。


奶粉碳化材料具有尺寸为几十微米的多孔海绵状结构,其碳骨架中呈现出直径在5~6 μm的中空空腔,海绵状的微/介孔框架有可能为硫的封装提供优良的基质。在负载硫后,碳化奶粉的框架变得不清晰,其微孔/介孔被分布不均匀的纳米硫颗粒填充。尽管硫已填充到部分碳骨架中,但碳化奶粉仍存在小空洞,其独特的海绵状微/中孔结构不仅有利于锂离子的运输,而且在电解液和硫之间提供了充分的接触。

Fig.2.png

图2. CMP与不同配比的CMP/S复合材料的 (a) 氮气吸脱附曲线与 (b) 孔径分布。


氮气吸脱附曲线具有的I/IV型滞后回线,表明微/介孔结构具有不规则的尺寸分布。微孔主要分布在0.7~1.8 nm的区域。介孔主要分布为两个区域:2~10 nm和10~50 nm。CMP具有微/介孔结构,比表面积高达1020 m2 g−1。随着硫含量提升,比表面积与孔容明显下降,说明在制备碳化奶粉/硫复合材料的过程中,硫进入到了碳化奶粉的介孔中。

Fig.3.png

图3. 不同比例的CMP/S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图。(a) 0.1 C循环性能;(b) 倍率性能;(c) 阻抗与等效电路;(d) 1 C循环性能。


CMP与S配比为(1:2)的正极材料性能最优。在0.1 C倍率下具有1596 mA h g−1的超高初始比容量。在1 C倍率下,500次循环后仍具有高达730 1596 mA h g−1的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72.6%(每个循环的循环衰减率仅为0.05%)。其初始库仑效率高达96%,在所有循环中几乎保持不变。


文章信息

本文以“Carbonized waste milk powders as cathodes for 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with ultra-large capacity and high initial coulombic efficiency”为题发表在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Rabia Khatoon,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吕建国副研究员、深圳大学曾昱嘉教授、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Yusuf Valentino Kaneti研究员。

二维码.png

https://doi.org/10.1016/j.gee.2021.01.007


通讯作者简介

作者-吕建国.jpg

吕建国

吕建国,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钱江人才、151人才,求是青年学者。国际IEEE学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学会高级会员;Chinese Chemical Letters、Tungsten、Materials、Processes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新型能源与信息电子材料的研究,包括半导体薄膜与透明电子学、纳米材料与新能源应用、仿生材料及海洋应用等三个研究方向。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工863项目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出版教材1部(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学术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IEEE TED、AP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2篇;SCI引用9500余次,H因子42;中国高被引学者。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多次受邀做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并多次担任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委员与分会主席。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GEE编辑部

GEE名片-20220208.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673-1326476.html

上一篇: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Volume 7, Issue 1 焕新上线
下一篇:南京工业大学管国锋教授团队:用于增强可见光驱动制氢的均相B-CN/P-CN S型同质结巧妙构筑
收藏 IP: 218.247.1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