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者伍赛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saite

博文

如果没有最后那颗枪榴弹和那滩钢水,历史是否会因此改写?——重温《终结者》系列电影

已有 7641 次阅读 2019-11-22 10:49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终结者, 审判日, 施瓦辛格, 黑暗命运, 创世纪

如果没有最后那颗枪榴弹和那滩钢水,历史是否会因此改写?——重温《终结者》系列电影

伍赛特

 

近日来,《终结者》系列的第六部电影《终结者:黑暗命运》在国内热映,老梗新谈,再一次引发了观影热潮。

《终结者》系列的第一部于1984年在美上映,由詹姆斯·卡梅隆编剧并导演,该片引领了一个全新的剧情模式:正派与反派均通过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来作出某些改变未来的行为(如暗杀某个特定目标或完成某项其他任务),由此引发了正反派的激烈冲突。但为了突出可看性,通常都是正派较弱,反派较强;正派人数多,反派人数少。通过一系列的艰苦奋战、付出一定的代价方才战胜反派。就以该类时空穿越的剧情模式而言,必然存在一定难以解释的BUG(自己的手下穿越时空居然成为了未来自己的父亲),但依然可称得上别具一格。

在首部《终结者》中,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T-800以其魁梧强悍、冷血嗜杀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整部电影情节紧凑,气氛逼人,更易于给人以在看动作惊悚片而非科幻片之感。T-800由于有着坚硬牢固的机械骨骼,每次被击伤均能若无其事地予以反击,普通军警及无辜市民在其面前毫无抵抗力。即便是最后被熊熊烈焰烧得只剩骨架,依然“矢志不渝”地再次起身,继续追杀主角一行。作为机器人,其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顽强斗争意识与勇于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使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依然心有余悸、惴惴不安。

在续作《终结者:审判日》中,T-800再次归来,不同的是其摇身一变,从追杀者转换成了守护者的角色。尽管在首作中,观众已充分领略到T-800“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强大战斗力,但此次的敌人更为棘手,使主角团队疲于应对。液体机器人T-1000正应了流体定义中“受任何微小剪切力的作用都会产生连续变形”的特点,能充分实现形体再生、位置迁移、容貌变换、肢体武器等先进技术,常规武器根本无法伤其分毫。直至最后,主角团队在炼钢厂中与其殊死一战,T-800被一通血虐,肢体残破不堪;女主角身受重伤,弹尽粮绝;约翰·康纳时值年少,并无较高战斗力,同时又是敌方主要目标,那么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如果没有最后那颗枪榴弹和那滩钢水,历史是否会因此改写?——

在本片中,针对该问题的答案似乎是必然的。也正考虑到一物降一物,通过编剧的设定,为两位终结者安排了最好的结局。

《终结者》系列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知名IP,在后续数年中,依然陆陆续续有多部续集上映,但其观影模式通常是基于《终结者》和《终结者:审判日》模式的翻版。两部经典作品珠玉在前,看多了也难免使观众心生乏味。同时由于作品出自不同导演、编剧之手,出现了前后剧情不连贯甚至矛盾冲突的问题。如第五部作品《终结者:创世纪》中,本该是救世主的约翰·康纳,却被设定为最后的大反派。

在最近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中,剧情直接跳过后面的35部,而紧接着第二部《终结者:审判日》,少年康纳被量产版T-800杀害,而T-800同样由此产生了自我意识,最后与主角团队合力击败了反派。

1984年第一部《终结者》起,“I will be back.”已成为了施瓦辛格的经典名言。但在《终结者:黑暗命运》中,陪伴影迷多年的奥地利人却说出了“I won’t be back.”,未免让人唏嘘不已。时光荏苒,在国际影坛打拼多年的施瓦辛格已届古稀之年,或许这次也是T-800的完美结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151-1207117.html

上一篇:坦克装甲车辆用发动机的选择原则
下一篇: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组成及应用
收藏 IP: 175.102.15.*| 热度|

4 郑永军 李毅伟 杨正瓴 晏成和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