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风景真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bing01

博文

刘瑞祥:粗读《史情室文帚》得到的感想

已有 2864 次阅读 2023-2-15 14:55 |个人分类:感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本文修改后将发表于本人公众号“说短论长”,敬请大家关注阅读。

1.png

  我国有两位研究科学史的前辈,一位是研究爱因斯坦的许良英,另一位是研究玻尔的戈革。然而两位却有很大区别:前者先是立志成为理论物理学家,后来又立志成为革命者,最主要成就是合数人之力编译了三卷本的《爱因斯坦文集》;而后者几乎独立翻译了十余卷的《尼耳斯·玻尔集》。两个人的生活也有很大区别,前者可能除了研究爱因斯坦就没有什么爱好了,而后者虽然也搞科学史,但好为“旧学”,会作诗、治印,显得丰富多彩。尽管二人的性格、爱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厌弃。我想,或许可以用“孤介”来概括二位先生的性格吧。

2.png

  以上,是我眼中两位老先生的区别。我要声明一点,我个人从没有和两位先生有过任何交往,不但没有在“线下”见过面,就是“线上”也没有过任何联系。因此,以上认识纯属是我的脑补,但愿不离大谱。

  我对许先生的判断,是以他的《一部多灾多难书稿的坎坷传奇历程》及网络上部分文章为基础的,而我对戈先生的判断,则基本来自他的《史情室文帚》。

3.png

  首先看这个书名。“史情室”三字且不论,“文帚”二字何解?作者在《自序》当中说得明白,二字除“敝帚自珍”之意外尚有“扫街(和厕所等地)”及其它含义。而且作者在论述之时,极尽自嘲嘲人之事,这大概也是许良英先生作不来的(当然也许是不屑于作)。

  前面对比了许、戈二位先生,不妨再对比一下二位先生的“研究对象”—— 爱因斯坦和玻尔。他们当然都是伟人,但研究爱翁乃是一大显学(不止是科学史领域的显学),而研究玻尔的相对来说就少多了,甚至民间除非是高中知识还没有忘光的人,可能都不知道玻尔了。这当然会影响到人们对玻尔的评价,乃至对戈革先生工作价值的判断。而据说戈先生是一有机会就鼓吹玻尔胜于爱因斯坦的。比如,作者在该书《尼尔斯·玻尔的学术贡献》一文就提到:

从他们对物理学本身的全部贡献来看,玻尔无论如何不亚于爱因斯坦。从他们在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来看,玻尔显然超过爱因斯坦。从他们对一般哲学性的人类思维和人类认识的深刻影响来看,他们二人可谓各有千秋,难分轩轾。

  当然作者也经常因此遭到反对,在本书下卷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到自己因为谈论玻尔和爱因斯坦谁伟大的问题而两次遭遇尴尬。我想,这两次不愉快的经历大概也影响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我专门写文章提这本《史情室文帚》,还有一个动机,那就是喜欢这本书的文风。戈革先生虽然是研究科学史的大家,但从来都没有自称过“内行”,反而是非常谦逊的。而我们却经常能看到,有的人凭着自己的半瓶子醋或者道听途说就在那里哗众取宠、不可一世,有些读者似乎也愿意拜倒在这种非常低劣的文风之下。戈先生早就嘲讽过这些做法,无奈现在的一些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想他们面对这本书,如果还能感到羞愧,说明还不是不可救药。当然,更有人有着好扣“帽子”的积习,动不动就给别人带标签,就像本书中说得那样,批判爱因斯坦的时候就把爱因斯坦说成是“唯心”的,而批判玻尔时仅仅因为爱因斯坦和玻尔有过学术争论,就又把爱因斯坦说成是“唯物”而把玻尔说成“唯心”的。这样的人,大概除了会背几个名词,也不会别的了(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是不是真的懂“唯物”“唯心”这样的名词)。我希望今天搞哲学的人,不要再犯这样可笑的错误,因为这除了暴露你本人的无知外,什么都证明不了。戈先生经常用“丢脸”一词形容离谱的错误,我希望今后的人们不要再丢脸。而要做到“不丢脸”,只能是像戈先生在这本书里提的建议一样,“尽可能忍着点儿”。

  最后提一点,那就是正如许良英先生的工作不止于《爱因斯坦文集》一样,戈革先生的工作也不止于《玻尔集》和写这本书。至于大家是否愿意去读,就看个人的兴趣了。不过我强烈建议对物理学有兴趣的读者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会有很大意义(剧透:这本书里关于“对应原理”的介绍,是和很多人的说法不一样的)。

4.png

5.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8899-1376371.html

上一篇:刘瑞祥:我的科学观
下一篇:刘瑞祥:我实现了一个新梦想
收藏 IP: 218.68.105.*| 热度|

4 张晓良 尤明庆 武夷山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