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风景真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bing01

博文

刘瑞祥:我的科学观

已有 2478 次阅读 2022-10-28 10:56 |个人分类: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某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江晓原老师的文章《关于科学的三大误导》,觉得不能认同其中的观点,本来想写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但后来想到自己喝过的墨水太少,怕写出来之后硬伤太多,授人以柄,于是改谈我自己的科学观。我这篇文字虽然直接的原因是受了《关》文的刺激,但其实久已想写,原因是在我看来,这些年科学受到的误解太多了。而其中对科学危害最大的,则属于“科学文化人”!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容我讲个小故事。事先声明,这个小故事不是我的原创,我只是用它来说明我的意见罢了:

  森林里的老虎说:“现在是大白天。”

  没有一只动物同意,因为大家明明看见天是黑色的。但这时候有狐狸站出来说:“现在确实是白天,至于为什么天是黑的呢?因为现在是日食。”

  狐狸的话,可怕就可怕在像是真的。

  在我看来,一些所谓“科学文化人”,他们智商很高,读的书——特别是洋人的书——也多,写作水平也高,所以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如果摇唇鼓舌,那普通人是很容易落入其语言陷阱里的。这就是我说他们对科学伤害最大的原因。

  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科学观。我是理科背景的,当然水平很低,没有一点光辉的头衔和学历,也没有发表过什么paper。但是我强烈认同卡尔萨根等人为代表的科学观。当然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大家可以随意往其中加上诸如道金斯、卢昌海等人的名字,我自认为虽然我的水平比不上他们,但可以算是和他们一个阵营的。而《关》一文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这样说:

  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科学不等于正确。

  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进步的时候肯定就把前面的东西否定掉了,前面那些被否定掉了的东西,今天就被认为不正确。比如,我们以前认为地球在当中,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再往后我们又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知道地球绕日运行也不是圆周运动而是一个椭圆,再后来我们又知道椭圆也不是精确的椭圆,它还有很多摄动,如此等等。由于科学还在发展,所以你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科学结论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终极描述,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终级描述。以后科学还要再发展,未来的结论中我们今天的认识又不对了,或者退化为一个特例——比如牛顿力学退化为相对论效应非常小的情况下的特例等等。旧的结论总是被新的结论取代,那么那些被取代的东西,它们是不是还算科学呢?

  当初我提出“科学不等于正确”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其中一种反驳的路径是,要求把被今天的科学结论取代了的部分从科学中拿出去,所以说托勒密的天文学现在就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正确。但是如果遵循这种路径,那么哥白尼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牛顿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为了保证自己逻辑自洽,一旦宣称托勒密不是科学,你就必然宣称哥白尼、牛顿、开普勒、伽利略等等都不是科学——只要有一点今天认为不正确的东西,它就不是科学。那么科学还剩得下什么?就剩下爱因斯坦勉强站在那里。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又有一个新发现,爱因斯坦又不正确了,那么他又会被从科学殿堂里踢出去了。

  要是这样的话,科学就将不再拥有它自身的历史,只存在于当下这一瞬,此前一秒钟的都不是科学,这样的话就整个否定了科学自身的历史。所以这个路径是走不通的。

  以上论点完全否定了科学的进步,关于地球绕日行进的各种理论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地心说地位最低,今天的人们可以将之完全抛弃并踩上一只脚,而地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的图像可以算及格(因为偏心率很小),直到今天也仍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在某些只需要估算的地方也仍然用得着,而椭圆运动的图像几乎可以得90多分了,至于进动、章动以及其它等等的“动”,都只对前面有很小的影响,构不成“推翻”。

  我绝对不相信“科学文化人”内心会认为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说法和圆形轨道的说法完全不相容!如果是他们是认为完全不相容的,那他们恐怕也会觉得圆周率的不同近似值如3.14和3.1416是完全不相容的。

  我们也可以用泰勒级数来比喻。圆形轨道可以算是零级近似,椭圆轨道可以算是一级近似,其它更细致的修订是高级近似。这个级数比喻,是来自卢昌海的,前面打分的比喻,好像是来自萨根的。这显得我的观点不那么有原创性,不过任何人的观点都不会是无本之木,以上观点既然是我认同的,是否原创又有什么区别呢。

  到底什么是科学,这当然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不过如果从“方法”的角度来说,大概离不开科学实践和科学推理。其中科学实践就是系统性的观察和实验,科学推理就是逻辑推理,特别是形式推理,也不排除系统性的归纳推理等等。如果某个科学文化人能提出更有效的研究方法,那我一定愿意拜倒其门下,但可惜没有。(话说这段话里有个bug:那就是其中提到了“系统化”,大概科学文化人又要针对这几个字做文章,但我想几百年来科学研究过程已经完全可以作为“系统性”的示范了)

  在科学文化人的口中,还有一顶大帽子,那就是科学主义。按照他们的说法,科学主义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贬义词,不过我没有看过哪个人是真正的科学主义者。好像方舟子经常被他们封为科学主义的,但按照科学文化人的说法,方的级别好像很低,对科学懂的很少,既然连“科学”都够不上,又怎么够得上“主义”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8899-1361257.html

上一篇:刘瑞祥:比例理论对早期力学的作用
下一篇:刘瑞祥:粗读《史情室文帚》得到的感想
收藏 IP: 121.193.171.*| 热度|

3 尤明庆 冯大诚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