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6)

已有 2665 次阅读 2013-3-31 15:38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成功, 博士生

文/冯长根

——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

       这个题目是借用的。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2005年出的书《正义之前》,其序言就是一篇相同题目的文章。其实,崔教授在文章中也并没有直接从字面上提到哪怕一次题目之问,也许还可以说她其实并没有回答的意思,这反而加浓了我思考的兴趣。文章九个段落,每个段落以崔教授小时候算起的时序,大致来说介绍了九本书或者说九位作者:童话(这是一类书)、《嘉尔曼》、《海鸥乔纳森》、《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罪与罚》、《秩序感》、《伍尔芙随笔选》、《极权主义起源》、《哈维尔文集》(译者就是崔卫平)、《通往公民社会》。有点不太像一般的序。但看起来,这是造就了一位有实力的电影评论人的九个“好东西”。文章中的确可以看到这几本书(实际上不止九本)对她产生的影响(她的体会)。需要说清楚的是,真正产生影响的,应该是这些书中的内容,而不仅仅是
“书”这个笼统之物。至于崔教授文中所
述为何,分量几何,我这里也就说不了
了。
      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博士”。我最初想到的,不是这样的题目,而是“要多少成果才能造就一位科技专家”,我身边的人说,用定量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合适。于是,我也就把题目又修改了。成果当然可以算问题中的“好东西”,但属于“思想”和“道德”这个范畴的东西,却的确不是用几斤几两可以计算的。若真数,有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好的效果。小学生捡到一分钱交老师得到表扬原本是小学生成长中的“好东西”,后来有学校把表扬转化为定量的“小五星”得数,于是就出现了小学生拿自己的钱上交换取“小五星”以便积累“荣誉”这样不好的效果。
      我小时候是否有过得到“小五星”这样现在可以被称为“好东西”的情况,我记不得了。如果“好东西”总是可以数一数的,就像崔教授文章中的九个段落及其内容(内容是独立的,有时不可数,但放到一个段落中,段落(书)就可以数了),那么,我真正得到的“好东西”,应该从我上大学数起。对于青年一代,大学是“好东西”,但要得到这个“好东西”其实并不容易,没有上好大学是相当一部分文章中的体会。上好大学不容易,就像办好大学不容易一样,仅仅是勤奋和努力看来远远不够。然后,就是恢复研究生招生,我成为北京工业学院的研究生,与此同时我还考上了刚刚开始的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位(硕士和博士)出现是我在英国利兹大学攻博的时候,这个“好东西”我没有,数不着。但是我从英国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又得到与在国内得到一样的效果,这个“好东西”又补上了(学校把我的博士证书拿去,有好几个月,然后还给了我)。其实,一言以蔽之,这些“好东西”是制度,制度对年青人产生重大影响。有了现代制度,才有现代化的接班人。这里核心的问题是,你是否真正得到了先进制度的优惠?也就是说,这些“好
东西”你是真正得到了,还是像逛商店一样似乎近在咫尺,甚至拿在手上观感
甚深,但如你无意购买最终还是不会属
于你。
      如果问:要多少成果才能造就一个博士?也许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视角会给出“不同数量”的答案。我并不能说我的情况是典型的。在我的情况下,我是在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系的实验室里开始我的博士题目的研究的,后来我经常要去系的、院的、学校的计算机房,刚开始还要去机械加工车间做这做那,我的成果就是在这些具体的场所做的。当然,我还经常去学院的图书室、校图书馆(有两个),我不认为这些不产生直接成果的场所不重要,相反,我对其中的书,书中的科学与技术,以及人类智慧,产生了深深向往。如果你知道我在大学毕业时因为考研究生而没做毕业论文(这意味着比其他同学少去图书馆和资料室等),你才能理解为什么我是在攻博时才出现了对图书、图书馆的眷恋。我后来开始发表学术论文,虽然攻博不到四年,但我与导师等一起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少,这其中的成果也就不少。有些重要的成果最终被写进了我的攻博论文,除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中间的每一章是一个成果。这也许回答了要多少成果才能造就一个博士——我得到利兹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前,学校的要求是须通过口头的博士论文答辩。
      实际上,只要完成一篇经严格审查的博士论文,一个博士就产生了。但是,成为一个博士并不等于造就一个博士。这和制度有关,在中国,学位制度要求博士生其他一系列的工作,比如学分、学术论文的发表。学分要够及格线,学术论文要发表在规定的刊物上,这又带来了一系列类似于“小五星”一样的不好的效果。
      “要多少成果才能造就一个博士”这样一个问题所导致的既可数又不可数的答案,同样映射到了“要多少成果才能造就一个科技专家”这个问题上。这影响到年轻博士晋升副教授、教授这样重大的事。我得到副教授、教授这两个“好东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成果是从几篇学术论文中反映的(有的对此不服气,但当时校领导说,谁有这些论文,学校就评谁的职称)。现在,单凭学术论文已经不行了,因为学术论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风气“染”成为了像前面说的“小五星”了。一些人忘了“小五星”的表扬来自捡到一分钱这件事。原来“一分钱交公”是秤砣,后来“小五星”成了秤砣,分量虽然一样,虽然都是荣誉,但内容变了。这就使得问题更加不好回答了。也许,这样的问题还得换个方式问。但说到底,博士课题的核心是成果及其创新,我们是否把这种情况认真当回事,倒是值得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75584.html

上一篇:2013-07期读者之声
下一篇:入职后参加教学和学生工作
收藏 IP: 123.122.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