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入职后参加教学和学生工作

已有 2807 次阅读 2013-3-31 15:41 |个人分类:栏目:走向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学, 工作

文/马 臻

      2012年10月,有个海外留学生在采访我时问:“大学里的研究员、副研究员也要上课的吗?美国的Research Professor就不用上课。”同样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学校BBS上看到本科生写的一个帖子,里面提到,想不通有些学术水平很高的新进校教师为什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原则上做过讲师才能当副教授。很多海外博士后应聘者没有做过讲师,没有独立授课,也没有主持项目,所以近年来我们学校给的大多是副研究员职称。这不是单纯的科研岗位,而是教学-科研岗位,实质上和副教授没有区别。大学里有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算工分”:上课可以得工分,带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得工分,拿项目和发论文可以得工分,做学生工作和行政工作可以得工分。如果你不上课,工作量不足,不但考核会很难看,岗位津贴会被消减,而且评职称时会有很大麻烦。
      至于为什么新进校老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这是因为,上课并不是你拉出一张桌子、拿出一个话筒就能上的,也并非你爱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首先,有的课别人熟门熟路,一直在上着,不可能随便把别人顶下来。其次,有些专业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课程体系,不会轻易改变。你开新课,有可能和现有课程的内容部分重叠。即便不重叠,有没有必要开这门课还需要反复讨论。比如有的课(例如“多相催化剂的表征”)相对于现有的课程体系来说,过于“细枝末节”。再次,开一门专业课需要等到合适时段。如果你开的这门课是大三学生的专业课,那么要等现在的高三学生考上大学,再等到他们成长为大三学生才能授课,除非这门课是全校公共选修课。
      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解释后,我来说说自己的经历。
      说实话,在美国读博士时,我对教学没有多大热情。当时我想多发论文,不想“浪费时间”!但是回国后,倒很期盼着能有报效学校的机会。我刚入职时,是2009年12月底,那个学期肯定没课上了。我当时没有找系领导安排课,领导也没有找我。到了2010年春季,我主动找了领导,了解到开新课需要较长时间。于是找到一本研究生培养方案,看看能不能上已经有课程代码的、别人暂时没上的课。找到一门“环境催化”,想安排在2010年秋季上。但是,那门课在培养方案上是春季课程,于是一直等到2011年春季才轮到上课。
      上了一门研究生课程,还不行!首先,没有完成当初工作合同上承诺的上课任务(4门课)。其次,如果没有本科生课程,原则上不能晋升职称。
      2010年,我申请了各种课程,比如本科生课程“环境催化”和“《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导读”、研究生课程“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等等,结果都被“枪毙”了。虽然被拒的时候心一阵酸,但是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有的课程,被认为太专业了,本科生不会选。而有的课,也许会被认为很“水”,没有什么学术性。并且,理工科的老师讲授文科的内容,有些怪,除非你是学校大牌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也请你去讲的那种。
      经过反思,我明白了开课不能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也要体会管理者的审美观点。如果仅仅凭一时的热情,有些课程的申请即使通过了,也难以教下去。我还领悟到:有些事情的成功,需要时机。如果时机没有成熟,就不要强求!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我在思考中预测了发展的形势:从长远来看,提升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研究生科研生存技能等,一定会形成一种强烈的需求。如果在这个方向打下伏笔,以后也许有发展空间。
      由于我以前是化学背景,到了环境系,我看了很多环境方面的课本,重新改造了知识体系。后来由于形势的需要(比如有的老师开了新的课程,没有精力讲授原来的课程;还比如专业英语课需要分方向讲授,开平行班),我在2012年找到了2门和别的老师合上的本科生课程——“专业英语”和“大气污染与控制”。为了上好课,我看了很多书,暑假里几乎都在备课。当然,开学后也花了很多时间备课。
      在没有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我对用人单位很有愧疚感,仿佛自己白拿工资似的。我还感到自己总是宿舍—系楼两点一线,仿佛是个“独行客”,没有真正融入学校和学生。2010年9月,在学校网站上看到招募“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读书小组指导老师,就报名了。当时的初衷是为学校做些事情,增加和本科生的接触。1年开展了10次读书小组活动,都是在学生上完晚自习以后,内容是讨论厄尼·泽林斯基的《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和学生讨论结束,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妻子和小孩已经进入了梦乡。这个工作,不算工分,也几乎没有报酬,我做了2年。
      2011年10月,大一班级的班导师出国进修,于是我被安排接任班导师。当然,很多日常的事务都是辅导员做的。我的工作任务包括参加学生工作会议、参加班会、参加班级活动、开讲座、走访学生寝室、找学习困难的学生谈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接待来访的学生家长、参加监考、在导师办公室值班等等。虽然事情比较琐碎,但这些是我作为教师应该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乐趣。比如学生遇到很多情景,问我很多问题,这促使我联想到我在目前这个年龄,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和道理,比如时间管理、得和失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要和别人攀比等等。我能够把我读的书中的道理用到给学生的解说中;并且给学生讲的东西,或者说我的思考,有的后来形成文字发表在报刊杂志。这是个更加深入理解学生、理解这个学校、理解这份职业的过程,也是自我的发现之旅。
                                                                                         (责任编辑   陈广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75587.html

上一篇:博士生的成功之道(6)
下一篇:冷战后美国主要科技研发计划纵览(I)
收藏 IP: 123.122.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