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读者之声·
已有 2904 次阅读
2012-3-21 14:37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来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基金, 自然科学, 毕业生, 申请书, 评审
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写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人从90年代开始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至今已经得到5项资助;十多年来,也评审了多年国家自然基金(以前接受纸质申请书,现在网上评审);有4位毕业生及同事的申请书在我建议下做了修改后得到了资助;所以自认为还有点经验吧。因此,有朋友让我就申请书的写作提点看法,我想从反面的角度,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心得。
1. 有的申请书在创新点上保守。越是保守,越难申请,但也不是写得越前卫越好,如果你写得太过分,同样也得不到资助,因为这让人觉得你在吹牛。创新点一定要突出,如果评审人觉得你申请的内容已经有人做了,文章已经发表,基本上就没有戏了。有的人为了保险,写得保守,也有人会夸大了写,这在行家看来都有被否的可能。
2. 申请书写得太多太罗嗦,这是目前申请书中最大的毛病。许多申请书内容我觉得可以缩短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申请书要写得非常精炼,一段话能省掉就不写,用字也力求简练。写得再多,评审人也只看其中的核心内容。
3. 严谨性不行。有的申请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不对,参考文献前后格式不一致,语句不通顺等。一般来说,申请书写得太粗糙,是很难得到批准的,评审人会认为,你连写申请书都这样马虎,做科研怎么能严谨呢?申请书毕竟只是研究的概括和起点呀。
4. 研究内容太多,大而全。这是刚写申请书的人经常犯的错误,会让人觉得用这么点时间与经费你根本做不完。其实你只要解决一个或二个有意义的问题就行了,如果你要解决的问题有价值,一个就可以。
5. 申请的内容有点偏新产品开发或应用——这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一定要研究基础或应用基础问题。
6. 一定要将已经开展的工作写进来,特别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数据,否则一点基础没有,说服力不够。
7. 研究工作的连续性不好。有的申请书写作是东一枪,西一枪的,让人觉得没有深度。要在一个领域或小研究范围内做深,这非常重要。有的人将申请书递给我提意见,我一看就不行,没有深度,只是不明确讲不行,否则让人太失望。
8. 课题组成员,教师最好共有3个左右,研究生也要有好几个,如果没有研究生,教师人数可以多点。
最后补充一点,我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经验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屡报屡败,屡败屡报,不怕被毙,持阿Q精神再写,以捡漏网之鱼。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是我起早摸黑“捡”来的,也可能是装自然科学基金的“货车”太满了,不小心颠了掉下来的,被我“守株待兔”捡到了,不花钱,没有成本。以上密诀,公开传授,可具体如何操作,就要自己看着办了。
——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林中祥
七年之痒:享受科研的苦乐
七年前,因为喜欢做科研,所以选择了以此为职业。当时虽然条件艰苦,收入很低,但是工作还必须做,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我从事的是土木工程防灾研究,除了日常的理论分析和实验室的研究,自然灾害现场的调研工作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2005年4月下旬某日,看到新闻报导江苏盱眙遭到了龙卷风的袭击,我带上研究生Q马上就出发了。我们赶着最早的班车一直坐到盱眙,然后立刻赶往灾害现场。以前只知道龙卷风破坏力很大,到了现场之后才感觉到震撼:现场竟然有一条500kV的输电线路铁塔被龙卷风彻底摧毁,还有一段八基塔被摧毁!我们需要认真查看、拍照、笔记记录输电塔被破坏的情况。Q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学生,做事情很认真。两部照相机,同时拍照。拍完照片,由我口述,Q来记录破坏现场。遭到破坏的那一段八基塔,线路总长度近4公里,我们需要逐个查看。天色已晚,需要回到县城住宿。我们找了一辆当地乡村交通用的四轮蹦蹦车,把我们送回到省道上。开始的时候两人是坐在车厢的木条凳上,车开起来以后就不能坐了,因为实在太颠了。车后空间很小,顶棚很低,站也站不起来,后来我们干脆扶住两边的扶手在车厢中间扎马步。呵呵,那情景到现在依然印象深刻。回到省道,天已经全黑,我们需要打车。Q说:你站在马路边,我来挡车。Q高大魁梧,自称是我的保镖,但他连挡了两辆出租车,都没有挡下来。我一看,乐了:“Q,这么晚,出租车司机看见你这体形,会怀疑你可能是劫道的。”最后,还是我在马路边拦下一辆出租车回到了宾馆。
2005年的6月,国内又发生了一起风灾事故。同样,我和研究生Q、H进行了现场的详细调研,因为这些资料是大自然给我们做得最完整的足尺结构破坏性实验。
2005年的8月,当年度最强台风“麦莎”来了。我们知道,大自然又要帮我们做实验了。我们提前两天赶到了已经建立的一个输电线路现场实验基地。通过和当地的单位协调,他们帮助在输电塔上安装观测用传感器,然后是调试仪器。台风的到来伴有大雨,需要对每一个传感器以及每一条通信线采取防雨措施。输电塔旁边是一块苗圃,有一间看守苗圃的简易铁皮房。和看守苗圃的老大爷商量后,我们将所有的测试仪器放在这间铁皮房里。晚上十点左右,台风终于过来了。大家一直守候在测试系统旁边,记录测试数据。需要的时候,还要冒着大雨出去检查通信线缆的接头。早上大约4、5点钟,台风过去了,雨逐渐小了,我们才收拾整理了仪器,抱在雨披下面,返回宾馆。这是当地镇上的一个小宾馆,因为测试时经常住这里,老板和我们很熟。他看我们身上、脚上都是泥巴,怕弄脏了他的宾馆,将我们挡在外边,拿着水管给我们每个人冲水以后才允许进去。现在回忆起来,很有意思,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去现场的研究生Q、H、Y和Z。
这些现场工作,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无关紧要,但是于我而言却非常重要。正是这些工作所带来的研究思路,引导我在两年后得到了第二项NSFC的资助。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副教授 谢强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550163.html
上一篇:
回避或忽视解决不了中国传统医学面临的局限和困境下一篇: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