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人之初,性本恶

已有 5633 次阅读 2011-7-19 11:00 |个人分类:栏目: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报告, 心理学家, 相关性, 双胞胎, 高尔顿

文/周雁翎
      1895年,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发表了题为“双胞胎的历史”的文章,详细阐述了他当时做的关于双胞胎的十分有趣的研究,引起了不小轰动。高尔顿分别选取了35对生下来就非常相像的双胞胎(同卵双胞胎)、20对生下来就不像的双胞胎(异卵双胞胎)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同卵双胞胎不但长相一样,而且他们在性格、才智、兴趣和职业选择方面也几乎都一样,而异卵双胞胎在很多方面则有明显的差异。
      100多年后,美国心理学家波查德于1990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进一步证实了高尔顿的结论。
      波查德选择2组同卵双胞胎和2组异卵双胞胎,分别置于相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环境中,即同一环境中养育的异卵双胞胎、分开养育的异卵双胞胎,同一环境中养育的同卵双胞胎、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波查德发现,同卵双胞胎无论是在相同的环境中还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其人格特点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他在报告中列举了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Jim Lewis和Jim Springs是一对同卵双生子,他们出生之后就被分开在2个不同的家庭中养育,39年之后兄弟2人才得以相见。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不但长相一模一样,而且身高都是6英尺,体重都是180磅。更不可思议的是,兄弟2人都结过2次婚,第一任妻子的名字都叫Linda,现在妻子的名字都叫Betty;兄弟2人也各生有1个儿子,各自儿子的名字也极其相近,一个叫James Alan,另一个叫James Allen。Jim Lewis和Jim Springs年轻时都爱养狗,就连狗的名字也一样,都叫Dogs Toy。兄弟2人口味也一样,爱抽Salem牌香烟,爱饮Miller Lite 牌啤酒……同卵双胞胎具有相同的基因,这说明,基因不但决定人的面貌,也决定人的行为和人性。
      以上案例被孔宪铎和王登峰引入他们合著的《基因与人性》一书中,用于阐述基因对于人性的重要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人性论的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这里,孔子明确地指出了人性具有双重来源:所谓“性相近”就是指与生俱来的天性,可以世代遗传;所谓“习相远”指的是文化性,是由教养即环境获得,每个人都需要重头学起。
      人性中既有“天性”的成分,也有“习性”的成分,这是一个明确的事实。基因决定人的天性,这个事实也广为人知。然而,该书作者却发现,基因也具有天性和习性之分,而人的天性和习性则全部来自基因的天性和习性的推动。也就是说,基因的天性影响了人的天性,基因的习性影响了人的习性。
      基因的天性是自我复制和自私,基因要复制自己就必须行为自私,自我复制和自私是生物繁衍和进化的原动力。在生物群中,每个成功的基因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无情的自私。所以,人性的天性也是自私的,这是由基因的天性决定的。
      基因的习性是指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基因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而这种变化受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或开或关……生物的多样性正是基因在与环境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基因受环境影响的习性决定了人的习性,所以人的习性也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总之,是基因的天性和习性形成了人的天性和习性。
      通过以上论证,作为生物学家的孔宪铎和作为心理学家的王登峰,将目光转向探讨人性本质的问题上——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
      几百年来,中国人识字发蒙大凡都从读《三字经》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相信人的本性是“善”,人生而为“善”。
      “性善”的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最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孟子。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人性问题的人。孟子提出性善论是根据人与禽兽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人心所有的“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禽兽所没有的。但很显然,孟子的性善论中所依据的“四端”,实际上是人性中后天习得的文化性,而不是与生就来的天性,所以性善论不是建立在人的天性上,而是建立在人的习性上。由此可见,善是后天形成的。
      与此相反,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则强烈主张人性为“恶”。荀子在《性恶》中强调,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这些天生的欲望就是恶,恶可以代代相传下去,用不着学。至于善,则是后天教化习得的结果。
      荀子的性恶论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发。他们的立论之所以针锋相对,是因为他们各自只看到了人性的一面。孟子的性善论指的是人的习性,即人性中的文化性;而荀子的性恶论指的是人的天性,即人性中的动物性。在人的双重本性中,既有天生的动物性,也有后天的文化性;人性中的文化性趋向善,而动物性则趋于恶。从基因的观点看,自然而然,该书得出的结论是——“人之初,性本恶”,这就从科学上为荀子的性恶论找到了依据。
      简言之,《基因与人性》一书表达的基本观点是:基因具有天性与习性之分,人性也具有天性与习性之分,基因的天性和习性决定了人的天性和习性;由于基因的天性是自私的,所以人的天性是恶的;由于基因的习性是受环境影响的,所以人的习性也是可以通过环境改变的;人性是天性和习性的复合体,恶和善同时存在于一身,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人不断远离恶而趋向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466192.html

上一篇:科技工作大家谈(二则)
下一篇:动漫产业中的技术与人文
收藏 IP: 123.124.1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