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建设植根中国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几点思考
安瑞
《中国科学》杂志社,北京100717
安瑞,编审。现任《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经理助理,《科学通报》和《Science Bulletin》编辑部主任。兼任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从事期刊战略规划的实施和编辑出版管理等工作。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被认为开启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征程。
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Cell》等为代表的期刊,长期以来引领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占据了国际一流期刊的地位,也形成了科学界和期刊界对一流期刊的广泛共识。当前,中国期刊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不断思考,中国本土期刊在向国际一流期刊的进军过程中,需要学习哪些先进经验,发挥好哪些优势和特色,我们可能要在求同存异中,奋勇开拓一条植根中国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发展之路,以下和大家分享几点思考。
1 植根中国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最大优势和特色
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期刊是同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其初心和使命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主要为中国科学家服务。由于语言的原因,创刊初期大多是中文刊,为便于国际交流有些进行英文对照翻译或改版。这些刊物对中国作者的成果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中国科学家在有重大成果发表时掌握国际话语权和优先权提供了平台。我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所在团队在《科学通报》首次发表青蒿素结构一文就是众所周知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发表了大量中国科学家的优秀成果,在成果传播、人才培养、推动科学交流和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家在担任主编、编委、审稿人等工作中长期默默奉献、不懈努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对我国期刊积淀了深厚的感情;期刊发表了大量中国作者的优秀稿件,为培养年轻学者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也正是刊物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中文刊还是英文刊,我们拥有一批以情怀和坚守默默支持国内期刊发展的科学家,他们一直在努力。植根中国就是我国本土科技期刊得以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
2 传承文化是中国科技期刊肩负的独特使命
中华文化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引领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可以铭刻在科技史上的重要工作,基本都是首先发表在中文科学期刊,例如: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的“青蒿素结构”、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赵忠贤的“高温超导”等。这也是我们办刊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国际交流环境中,语言对一篇科技论文的传播确实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对于首发权的确认、科研成果的记录来讲,中英文刊物都是同样的功能。长期以来中国作者大量优秀论文以英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作为编辑我们更担心的是中文的语言和科技文化的传承。在工作中,我们收到的不少投稿明显写作粗糙,或者语病逻辑问题很多,甚至存在不少抄袭等学术不端问题。要编辑好一篇中文稿件,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到作者没有真正重视这篇中文稿件,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作者缺乏中文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对语言文字,对自己的母语,我们是应心存敬畏的。一篇稿件可以反映出很多,包括对科学文化的传承,科学精神的体现等。前面提及的很多经典文章,不管经过多少岁月的洗礼,仍是经典之作,而且历久弥香。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科技期刊封面,深受读者欢迎,也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国科技期刊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使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就是国际的,我们可以通过传承好中华文化提升办刊自信。
3 专业人才队伍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期刊的重视和支持,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期刊逐步走向世界,其背后也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办刊人员,这是令人振奋的。要办好刊物,无疑需要好的办刊人。国际各学科领域高水平期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编辑往往受过较好的科研训练,有国际化办刊视野,与一线科研人员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也有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相比之下,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职业前景、薪资待遇等大多不尽如人意,因此常被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到高端人才等问题困扰。长期在“小作坊”式的办刊模式下,编辑人员案头工作繁杂,分工不明晰,人手紧张,这其实就直接反应在期刊服务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方方面面。因此,不论是编委会办刊还是专业化办刊模式,专业人才队伍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中国的专业办刊人员数量已具有一定规模,只有他们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才会有更多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如果能够把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纳入到国家科技人才的建设体系中,相信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将是另一番风景了。
4 与时俱进的同行评议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保证
国际一流的刊物需要国际一流的稿件。稿源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我国科技期刊大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创刊时间短,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良性发展态势,需要不断提升对稿件的质量要求,向国际同类目标期刊看齐。比如《Nature》《Science》《PNAS》,很多年来其发表体量和影响因子是相对稳定的,而我国大多数期刊当前是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发展的。这种情况下,期刊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也应随着期刊不同发展阶段建立对稿件接受标准的明确要求。同行评议不仅要严格公正,而且要与时俱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证稿件质量的根本。
因此,要制定明晰的标准。在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中,人情和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明显不符合发表要求的人情稿,编委约稿,或院士等知名专家投稿,期刊是否敢于拒绝?这些问题对办好国际一流刊物确是挑战,但都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认真对待,而且首先应在编委会和编辑部层面取得一致的意见和共识,在运行机制和评议规则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此外,同行评议过程是否遵守了国际相关规范,如应回避的利益冲突、签署的知情同意、获得的版权许可是否都做到了。有违反出版道德的稿件,是否及时规范处理了,都会直接影响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声誉的建立。我们要相信读者的学术判断力。科学家要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参与论文同行评议工作。目前,中国科学家参与同行评议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希望中国科学家在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同行评议,承担好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科研群体国际学术地位的塑造和提升。
我们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作者认识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当我们真正拥有国际顶级成果的时候,国际期刊审稿的质疑、出版的拖延、不公正待遇、知识产权的抢夺是常有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科学家有祖国,国际间有竞争。我们拥有一批积极支持国内期刊发展的科学家,同样怀揣着一定能办好本土刊物的信心和梦想与我们并肩努力;我们拥有一批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当作事业去做、不计较名利、默默无闻、乐于奉献、愿意热情为科学家服务的编辑团队。这样一大批为办好我国本土期刊而志同道合的人长期坚持奋斗,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也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和资源。
中国的科技期刊,应该讲好中国的科技故事,服务好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科研,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脚下有路,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科技期刊强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致谢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中文科技期刊困境与发展思考及对策建议“提供支持和建议!
(责任编辑 卫夏雯)
http://www.kjdb.org/CN/Y2020/V38/I20/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