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河”问之一:以灌溉为目的还是根治干旱沙漠化?
© March 2018 by 张洪泉
“红旗河”无疑是一个非常非常大胆的设想(见图1.1),主线长度6188公里,大约是黄河总长度的1.5倍(接近长江的长度6300公里),拦腰绕过青藏高原东、北两面,差不多是其周长的三分之二,计划引水流量大于黄河径流量,跨过成千上万的自然河流和沟壑溪渠,穿越横断山脉等地震活跃地带,在半山腰硬生生造出一条几乎和长江一样长的人工大河,其工程量、技术难度和花费可想而知。这样一个超级巨无霸工程,涉及多学科,其可行性必须慎密研究,如履薄冰,才能避免夜半深池的困境,这里谨提出几个看起来还没有引起重视但却是制约性的问题。
图1.1:“红旗河”引水分散使用于西北干旱沙漠地区必然杯水车薪(引自S4679课题组报道)
首先要问的是,“红旗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灌溉绿洲还是根治干旱沙漠化?不同的目的则有不同的实现方法。新中国很多调水工程,都是解燃眉之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区用水的迫切需求,其它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用于灌溉,“红旗河”的设想进了一步,看起来其主要目的是灌溉,在沙漠里创造绿洲和农田,但基本上还是没有脱离开传统的引水概念,即哪里缺水哪里干旱往哪里引水,只注重地面上看得见的引水线路,而很少考虑水蒸发后去到何方,怎样影响整个大气和地表水循环过程。
一渠清流引入沙漠,那里不缺阳光和土壤,设想有水就可造出二十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带,支持两亿人在那里生活,这显然是美好而具有吸引力的,但是事情绝不是这样简单,在做这件事之前,应该先问一个问题,中东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者流量加起来大于黄河流量)流域和尼罗河(接近黄河流量的两倍)经过的埃及,为什么那里造不出一、二百公里宽的绿洲带,甚至附近的沙漠几乎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造呢?
生态环境可大致分作两类,健康的和病态的,健康的生态环境中降水大于蒸发,自然河流把多余的盐碱带出来,循环到海洋,在空中是水输入,在地面上是水输出。病态的生态环境(如中国西北的干旱沙漠地区)正好相反,那里蒸发能力强,降水小于蒸发,流入的河流或灌溉引水都被蒸干,带入的盐碱等其它矿物质就积累下来,流经的河流则流出量低于流入量,在地面上是水输入,在空中是水输出。根治干旱沙漠化则是把西北的生态完全反转,从蒸发大于降水的戈壁沙漠环境,转变为降水大于蒸发的正常自然环境,地面上的河流得以复苏,把土壤中的盐碱带走,汇入黄河或其它河流,复归到海(或内陆盐湖)。
从“红旗河”及其支流的路线图来看,显然是只考虑了灌溉绿洲,而没有设想根本扭转西北的干旱生态,虽然引水量很大,但分散到从塔克拉玛干到河西再到河套地区的广大沙漠和干旱地区,犹如天女散花,将是杯水车薪,根本没有可能使那里的病态环境反转过来。相反,如此引水势必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是受水地区的土壤盐渍化,使灌溉效果越来越差,第二是下风半干旱区的暴雨灾害,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下文会一一讨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