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刚刚过去的4月23日,已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除了需要阅读权威的专业书籍和著作,很多时候还需要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献。
当今学术界,文献的种类和数量早已多得数不胜数。科研人员在应对繁忙的研究工作之余,如果不掌握提高文献阅读效率的实用技巧,而只是不分重点地逐字逐句看完每篇文献,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对文献中有用信息的提取和参考。
在这个春光乍好的“读书月”里,来了解一些高效阅读学术文献的干货建议吧!
01 从权威的综述类文献开始,建立对整个研究领域的基础认知 对于刚刚开始涉足某个研究领域的学生或早期研究人员,由于尚缺乏对整个研究领域的全面了解,如果一开始就直接阅读最新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甚至是外文文献,可能有一定阅读理解的困难。 因此,可以考虑首先从该领域的综述类文献开始,因为综述类文献本身就是对该领域背景知识的必要介绍和近期所有最新进展的概括和总结,作者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从这类文献开始阅读,是一个进行知识累积的快速“充电”过程,有利于高效建立对整个研究领域的基础认知。 此外,请注意遴选那些权威的综述类文献进行阅读,尤其是那些由本领域的学术“大牛”撰写并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综述。 这类由该领域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资深专业人士所撰写的文献综述,之所以优质且值得认真阅读,是因为它们不是单纯的文献堆砌,而是包含了作者对整个学术领域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如果自己尚不具备准确评判一篇文献综述是否足够权威的能力,可以请教导师、同事或师兄师姐的建议。 然后对这些文献综述逐篇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学习,并进行必要的笔记记录: 例如,在文中介绍某一最新研究进展时,你对具体的实验结果很感兴趣,但为了暂时不影响你对这篇综述的完整阅读,可以先把这一研究进展所对应的参考文献记录下来,随后再去进行详细阅读; 又如,在文中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时,如果你由此受到了一些对自己研究思路或研究课题的启发,这样的“研究灵感”可谓难能可贵,也要赶紧记下来。 02 有针对性地阅读本领域近十年的研究报告 当对本领域优质的、权威的综述类文献进行一段时期的认真阅读之后,会自然而然发现,自己已对该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当然,尽管如此,这也还远远不够。所阅读的文献综述里的内容,其实也只是综述作者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研究进展,接下来,则是更深入地亲自阅读每篇原始的研究报告。 虽然每位研究人员都要阅读大量的研究报告类文献,但并不是说要盲目地对数以万计的研究报告,每篇都不分主次地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而是宜有所侧重。 如上文所说,在阅读权威的文献类综述时,可能已对某些重要研究进展所对应的参考文献,亦即其原始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标注和记录,那么对于这些研究报告,自然是应当认真阅读的。 此外,从时间线上来说,除了早些年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需要认真阅读之外,可考虑重点关注本领域近十年的研究报告;从内容上来说,不是每篇研究报告都需要一字不落从头读到尾。 判断一篇研究报告是否值得深入研读的第一步,就是先看摘要。如果摘要中提到了一些十分具有创新意义的结果和结论,或者涉及一些非常吸引你或跟你的细分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研究和发现,则可以考虑认真阅读其正文,尤其是结果、结论和讨论等部分。其他研究报告,快速浏览通读一遍主要研究结果即可。 一些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在阅读研究报告时,看完摘要之后,正文往往从结果部分开始读起,甚至先不看结果的正文,而是直接看结果部分的图表。这也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文献阅读技巧: 一来,在自己对图表所示的结果进行理解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看一下作者在结果的文字部分的阐述是否跟自己的理解一致,如果有困惑之处,再有针对性地从引言、讨论等部分寻求解答; 二来,在阅读结果部分的同时,还能否适当保持自己思考的独立性,可以尝试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开展文中研究的作者本人,那么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每一步的实验结果是否跟作者的实验和行文思路相吻合,甚至自己是否有可能提出更完善的实验方案,等等。 03 及时跟进最新研究进展 在经历了上述两个文献阅读阶段之后,相信你已成为文献阅读“达人”,并已在脑海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储备。此时,高效阅读文献已不再是个难题,那么这里还有一个最后的提醒,及时跟进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这个阶段的你,肯定也已经知道了本领域的一些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有哪些。在收录这些学术期刊的官网并分别了解各学术期刊的出版频率(月刊、季刊等等)之后,建议养成在其官网上定期查看最新一期(Current Issue)的好习惯。 通过定期查阅各学术期刊的最新一期上所发表的本领域的最新学术论文,及时了解和跟进最新研究进展,把握最新学术动态。这样,你的文献储备库就能够一直处于动态更新和与时俱进的状态。 与此同时,可适当重点关注最新文献的讨论和展望部分,可能有利于从中得到关于新的实验思路和研究课题的启发。
更多阅读:
3. 投稿时也怕“踩坑”?警惕这些信号,“火眼金睛”识破问题期刊
喜欢这篇博文吗?如果您觉得本博文对您和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欢迎将其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看到您的推荐或收到您分享本博文的后台提醒后,我们将通过私人消息为您赠送AJE润色服务的优惠代码及使用方法说明,作为对您支持的回馈与感谢。
如果您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英语翻译和语言编辑的需求,敬请发送邮件至support@aje.com;如您想了解AJE如何帮助研究者取得成功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AJE中文官网www.aje.cn或AJE作者资源中心(中文版)https://www.aje.com/cn/arc/。
本文首发于“AJE作者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原为“AJE美国期刊专家”,因运营需要,现已将全部业务迁移至目前最新的“AJE作者服务”,并由订阅号转为服务号)。您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们交流,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找到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