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赵东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s0002 普及昏迷促醒,脑损伤,脑出血,脑积水,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肿瘤,脊髓拴系,大小便功能障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治 ...

博文

像骨头样硬的肿瘤压迫脊髓到底是什么肿瘤?

已有 2408 次阅读 2020-10-18 22:2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脊膜瘤, 脊髓肿瘤, 脊髓损伤, 瘫痪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楚阿姨,65岁了,因为腰腿疼5年,进行性加重,近半年行走时右下肢有些拖沓,一瘸一拐,很不给力。我仔细检查了身体后建议她查一下胸腰椎的CT,一查果然发现了问题。

胸腰段CT发现椎管内肿瘤钙化,似骨头一样硬,压迫脊髓明显

为了明确肿瘤血供及与脊髓及硬脊膜关系,进一步检查磁共振

图片1.jpg

磁共振果然发现了胸椎管内占位,肿瘤位于脊髓外硬脊膜下,考虑脊膜瘤

既然明确了肿瘤部位和初步诊断,随后给她做了肿瘤切除术

但患者担心术后可能瘫痪、大小便失禁、下肢麻木乏力、疼痛加重等问题,其实,这些并发症是比较少见的,安抚了病人情绪了,手术如期而至。

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时时监测脊髓功能是否受影响,且确保脊髓神经完整保留的情况下,全部切除肿瘤组织。术中见肿瘤质地非常坚硬,与硬脊膜粘连紧密,在显微镜下自习分块切除肿瘤,完好保护脊髓。

IMG_20201013_095629.jpg

肿瘤切除后硬脊膜严密缝合,无脑脊液渗出

IMG_20201013_095722.jpg

术中切除的标本送往病理科检查

be501428bd074ff68c89dcdbed7daca2_th.jpg

术后病理证实为砂粒体脊膜瘤,验证了术前的诊断。

乐秀视频剪辑第343部_20201013100420987.gif

赵主任介绍:

    脊膜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属于良性脊髓肿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的纤维细胞。绝大多数脊膜瘤位于硬膜下髓外,与硬膜关系密切,其中部分发生在胸椎位置的硬膜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大多发生于40~70岁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有关。也可能与射线、微波、慢性炎症有关。

    多数脊膜瘤患者以疼痛为始发症状,继之出现下肢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如发冷、酸胀、麻木,肌力和括约肌功能减退等神经传导束受压表现。


典型症状

疼痛

脊膜瘤进行性压迫脊髓以及神经根,导致下肢及脊柱区域疼痛。

下肢无力

神经传导束受压,支配腿部肌肉的脊髓或神经受压,使其支配的肌肉运动功能受损,从而出现下肢无力表现。

肌肉萎缩

由于肌肉运动功能下降,长期可导致失用性萎缩。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由于控制排尿和排便功能的神经受压迫,导致括约肌功能减退,可出现排便困难,大小便失禁的表现。

治疗:

手术切除为脊膜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即使是老年患者或较重残疾的患者亦主张积极手术,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预后良好。脊髓有少数粘连紧密的患者术后出现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术后可尽早使用经颅磁刺激以及其他电磁刺激手段,可帮助脊髓功能快速恢复,所以患者不用太过担心术后并发症。

422431939.jpg

赵东升主任简介

神经外科专家(全国昏迷促醒专家、脑脊髓损伤救治专家)

原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担任陕西省保健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全科医学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专利评估专家,《转化医学电子杂志》青年编委,《中外医疗杂志》委员。参编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27项。2017年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昏迷促醒工作,使用综合疗法已成功促醒昏迷患者60余例,救治脑干出血30余例。独创的“三位一体”疗法成功救治脊髓损伤瘫痪患者40余例。 擅长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脊髓、周围神经疾病。

个人擅长:昏迷促醒、脑中风(脑出血、脑梗死)昏迷、脑干出血昏迷、脑外伤后瘫痪的治疗与及康复;脊髓损伤瘫痪的救治、脑肿瘤、脊髓肿瘤、寰枕畸形(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拴系、烟雾病、脑积水等手术及康复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西安市红会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上午  门诊三楼310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1512-1254856.html

上一篇: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促醒之路
下一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怎么办?
收藏 IP: 36.44.1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