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aa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caas

博文

打造一把可能打开科技评价公平性之锁的钥匙

已有 2668 次阅读 2017-7-4 11: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以公开化促进科技评价的公平公正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马春森

科技评价的公平化事关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科学和技术研究门类众多,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指标进行评价。但万变不离其宗,对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组织、科技人才进行评价都要建立在真懂和有良知的基础上,从而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本来,科技人员是社会上最有良知而且追求真理的人群,应该很容易做到客观公正,不需要用复杂的制度来规范约束。可在今天社会上普遍人心复杂,缺乏正义,错综复杂的人情和利益社会大背景下很难做到。其实体育项目特别是表演性项目如跳水、花样游泳、体操等也是门类繁多,裁判也是凭着规则和自己的感觉综合打分的。科技评价如果能借鉴体育竞赛项目,制订明确评价规则,公开评价过程,确实有利于科技评价的公平公正。

科技评价的规则

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都提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所,一流科学院的目标。而其中最核心的指标就是有多少CNS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有了数篇SCN等高影响因子论文,常被认为这个单位的科研实力强;作者个人也被大家认可。以SCI影响因子论英雄确实比国内在项目评审,成果奖励评审,升官考核中专家甚至群众打分投票要客观公正。在重点实验室评估,研究所和大学评估,科技工作者找工作,评职称,申请各种人才帽子和自然基金的专家打分投票中也要参考SCI的影响因子,SCI俨然已经成为科技工作者人生事业和生活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一开始不太会写或写起来费劲的人们在各种抱怨中克服了SCI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英文文献理解不深不透和写作中词不达意的巨大困难,克服了SCI影响因子不能充分反映应用技术的实际研究水平,冷门专业方向期刊多但影响因子普遍偏低,个别为赚钱人为抬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不能反映实际研究水平等的心理障碍,无奈但勤奋地追随SCI影响因子的脚步,为了什么?仔细分析一下,还是因为SCI影响因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

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确实可以推动一项事业的进步,SCI影响因子进入我国以来也确实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进步。我们盼望可以坐下来制订一个比仅用SCI更科学的游戏规则。如果全国大范围的一个统一的游戏规则有点难,各个行业或专业,各个单位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自已搞一套大家认可、明确、人人熟知的游戏规则还是可行的。制订这个规则中,需要注意的突出共性问题包括:1)专业或研究方向造成的不合理业绩差异需要分类后赋予专业方向权重系数以增加研究方向的公平性;2)减少主观业绩(项目、奖励、没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等)的比重;3)避免重复计算业绩和人才帽子(仅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的业绩或帽子,如很多文章和专利或小奖合成一个大奖只计算大奖,帽子只计算最辉煌的一顶等);4)平衡自然基金等能较大程度反映真实水平的项目和大项目的业绩计算;5)平衡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最后作者之间的业绩计算关系。

科技评价过程公开化

科技评价过程的公开化,政府要是强行推行,是最容易做到的。要做到公开评价,评委就要承担评价不公带来的批评,或者评价公平带来的曲意攻击。为此需要评价者真懂,并用较长的时间阅读、钻研、核实评价材料,最后以专业的水平审慎撰写评价结论。评审专家的遴选需要发布公开的条件,让副高以上的,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具有较好业绩和水平的科研人员有机会进入评审专家库。评委的选择可以通过专家库中的科研人员自己公开报名或单位推举,并说明本人能胜任某些成果评价的理由。同时,因真正的评审需要耗费专家大量时间,应给予足够的报酬。

评审过程公开化可尝试采用下面的三种方法。第一、少数精英专家书面评审:借鉴体育上的公开打分,并结合科技评价的特点,写出详细的打分评价依据。第二、很多普通专家评审: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或打分,评审人数不限,应该允许专家库中的大量小同行和大同行参加,小同行负责研究成果可靠性和科学性的评价,大同行负责重要性的评价。应用类成果可以让行业专业人员参加。具体实施通过计算机技术完全以实现(单位严格审核并公示后的注册会员制度,每次评价产生一个保密随机号码,以这个保密号码的身份进行评价)。第三、精英+普通专家的双重评价:重大科技评审可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方法进行评价,先进行精英专家的评价,后进行很多专家的评价,甚至可以对精英专家的评价进行评价和质疑,也允许精英专家进行辩护,对获得好评的评审专家,增加评审机会,对收到普遍差评的专家减少评审机会。

万事开头难,上面提出的是很不成熟的想法,欢迎大家批评,补充,完善。相信只要政府真的愿意,普通科研人员真的努力,这件事一定能有很大改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1685-1064508.html

上一篇:倡议设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行的“国家技术创新基金”
收藏 IP: 219.238.162.*| 热度|

1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