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n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no

博文

分众和共演方法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已有 1162 次阅读 2022-1-11 06:00 |个人分类:韧性和抗逆力|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980年,美国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提出了“分众”理念,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教育层次,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等人群提供特定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服务,以个性化的方式满足该类人群需求的方式,以人为本,细分、多元。

个性化按需定制,一般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个别性二维体系思维。这是一个关于主体类型的概念:首先,分众是从社会大众中分割出来的,是少数人的集合体;其次,分众中的个体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利益需求等方面存在一致性;最后,人的需求会根据获得满足的程度发生相应改变,所以分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归纳起来,可以将“分众”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由社会中有着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个体所组成的一类人群。

从性质角度分析,众是指一般性,分是特殊性。分众的规模较之大众要小,且其是由具有相同特征属性的个体组成的,相对集中和同质。另一方面,“分众”和“大众”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分众是相对于大众而言,它是从大众中划分出来的,属于大众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将二者简单割离。

从文意分析和文字溯源上,我国汉字文义则为分众赋予了管理学方法论和思想的意义。金文的分外面是八字,里面是一把刀,以刀判物为分之,用刀把一个东西分开就叫分,分的本意是分开,分别。管理意蕴:特殊性,职能分工,管理分权,责任分担。众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是许多人,引申为许多。又引申指一般、普通。管理意蕴:一般性,从诸多的分类和不同的元素中,发现共同性一般性,共性,实施整体战略,建设综合生态,实施协同行为。综合起来,分众理论和方法中,众是指一般性,分是特殊性。管理需要从特殊性和一般性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和实施。在本体系中,一般性和特殊性,体现为分众思想,即实施整体战略,建设综合生态,实施协同行为。特殊性,职能分工,管理分权,责任分担。

在管理体系中的分众可以理解为:每一个企业或是组织都是区别于其他企业或是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现实需求、发展战略、安全环境,是区别于大众化的特定组织或个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众方法或是理论就是根据每一个企业或是组织的自身实际的情况(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现实需求、发展战略、安全环境),量身定制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特定需求的一套系统性的不断演化和提升自循环的体系(安全、风控、应急体系、管理等)。

应急管理是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系统化、动态化、持续性、全要素的创建过程,也是一个“揽全局”、“应变局”的结构化、流程化行为体系。安全是系统化、动态化、永无止境的创建过程,是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现在和未来、组织和人员三大维度,经由运营和风控两种职能,通过文化和战略、专业化、岗位操作、习惯四个层次,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持续创建、阶段提升,是一个全要素、系统化演进的连续过程;安全也是一个“揽全局”、“应变局”的永无止境、生态化运营成长过程,只有用系统和动态方法,聚合、激发出组织内外所有资源和每一个要素价值,左手风控,右手运营,从微观到宏观,周而复始、螺旋式提升、一体化成长,才能形成系统定力和安全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应对复杂环境的不确定、不连续,保持基业长青、实现高质量发展。

共,指系统性、一体化、整体性;演,指阶段性、动态性、过程性。用“复杂=不确定性×不连续性”公式来定义企业业务领域和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应急管理体系从一般和特殊、现在和未来、组织和人员三大维度,经由业务连续性管理和风控两种职能,通过顶层设计、专业化、制度预案和行为塑培四个层次,通过系统工具和动态方法,聚合、激发出组织内外资源和全要素价值,从微观到宏观,周而复始、螺旋式提升、一体化演进,建设系统定力和岗位应急能力,以企业自身运营管理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应对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保持基业长青、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建立新型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方法,关口前移,用应急理念、精神和方法打通风险管控全过程,以体系化动态化方式,聚合组织内外资源、激发全要素价值,从微观到宏观,周而复始、螺旋式提升、一体化连续演进,形成全员、全范围、全要素安全能力,建立系统定力和韧性,以企业自身运营管理确定性和连续性,应对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实现企业基业长青和高质量发展。以“情景—任务—能力”技术构建“端到端、全环节、全链路、全维度”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分众聚能,共演安全”,通过“揽全局”建立整体应急能力,从而有效地“应变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598-1320445.html

上一篇:“分众安全”的定义和内涵
下一篇:什么是思维模型?
收藏 IP: 200.55.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