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n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no

博文

浅谈保安(Security)条款

已有 2087 次阅读 2022-1-16 10:17 |个人分类:韧性和抗逆力|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在Security和Safety语境之下,我们形成了安全的定义。在Security语境下,保安条款是最具有Security特点和内涵的管理形式和管理工具。是Security思想、理念和涵义的具体应用。保安条款体现了不被别人伤害的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内,是安全管理效能提升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的内容。其对象和内容是个人的岗位安全,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应用和推广,重在防和救,首先要切断事故链和伤害链,其次在事故和伤害发生时,防止损失出现或扩大。保安条款是把最关键、最重要的单独提取出来,形成情景化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运用行为和语言逻辑闭锁,达到安全操作和安全行为目的。保安条款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安全,而不是系统性安全。

“保安条款”是指对具有高安全风险作业和致命性作业(如起重作业、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根据海因里希事故链被切断可以防止事故发生的原则,分析事故触发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找到切断事故链最关键、唯一和不可替代的环节,研究制定的管用、有效保安条款,作为高压条款,任何人不得违反。保安条款是岗位生命安全的最后防线,是行为安全不可逾越和触碰的红线和禁区,是必须遵循的规定动作和行为准则。是全面辨识岗位风险的总结和行动指南,是切断事故链防止事故发生的最直接最后一道防线,是情景-应对和模式化思维和行为最好的应用范例和领域。

在实践中,保安条款通常与禁止禁令条款相混淆,禁止条款体现为“不得……、禁止……。禁止条款存在着过于复杂,不能形成直接反应和肌肉记忆的问题思维直接连接和记忆,常见的禁止性条款是有简洁明确的语言告诉个人不应该不得做什么,但没有告诉怎么做才能切断事故链。保安条款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在于告诉个人怎么做,怎么才能与风险共舞,在风险中实现工作和生活的目的,这是保安条款的根本目的。

一、保安条款是模式思维、模式化行为

保安条款从“顶级事件”和“峰值需求”、“最大可能性”、“最不能接受事件”等方面为防灾减灾的整体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作为日常管理和规划工作的中心,规划中列出的事件情景是未来所面对最严重威胁的“风险”,因而在应急预案中应得到最优先的关注和安排。保安条款是一种思维模型,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抽象化表达,是将各种资源和要素在特定的环境中针对特定目标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行为的方法程序框架,是可视化易理解可操作的模型,也是特定价值观指导之下的认知力和行动力的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模式化行为”和“模式化方法”。运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利用资源和外部条件,运用高效的方法和策略,在思维模型的指导下,刻意练习和不断重复,形成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模式化的思维和模式化的行为,在高度复杂和急迫的环境中的迅速有效行动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根据共演体系对于Security的理解,保安条款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保命条款,用情景和行为的闭锁防范人身重大伤害,是防范的范畴;另一部分为救命条款,属于应急范畴,即在没有实施保安条款或出现了保安条款没有覆盖到的事故链后,发生了事故或危急事件,则实施救命条款。保命条款重在切断事故发生链,而救命条款则在于切断事故损失扩大链条,并在最佳救援窗口期实施最有效、最及时和最直接的行为,保障生命安全和援救损失。

二、运用情景应对技术分析事故阻断链,找出关键事故致因链和关键行为

情景-应对是在对日常生产运营和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关键条件资源和能力基础上,依据价值观和目标体系,设定参照标准和基础假设,按照发生的概率、后果和敏感度等元素,规划和设计代表性重要性从高到低的情景体系,并不断更新和调整,通过对未来详细地、严密地推理和描述来构想各种触发条件或触发事件引起的未来各种可能的方案,并相应提出应对的程序和步骤方法等。情景-应对技术由情景构建和情景应对两大部分组成。这个情景体系和应对体系,是在价值观和目标影响下的,单主题或多主题的应对系统。其中的关键是各个设定的环境中的风险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件排查,列出在各个特定环境中的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触发因素、干扰因素后,相应地进行预警和处置措施设计。

情景法的作用是提供模式化的预警和模式化的预先处置时间,避免两个最常见的错误:猝不及防,不知所措。我们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基于各种可能的情景假设,找出最重要、最常发后果、最不能接受的风险事件,概括提炼和设计预警和预处置方式。这样,当熟悉的环境出现时,预警和预先采取预防性的行为和操作。我们常见的无人值守道口环境下,“一停二看三通过”就是典型的情景-应对式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运用和培训,只有到了没有信号和人员指挥的铁路道口,无论是否有火车,首先执行预置式的警报和处置行为,有效地避免临时决定和临时反应,以预先防范和预先处置的方式阻断了事故链。

情景-应对技术,类似于想像和头脑中表演和模拟行为,通过结构化的技术和方法程序,进行头脑中的演化和构想,甚至可以称为猜想,分析各种情景下的环境行为特点和行为因果关系,寻找关键连接行为和演化趋势,有意识地设想外界侵入因素和干扰因素,从高中低风险高中低重要程度和高中低行为可能性,进行评估和设计对策应对方案。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如果我们要想避免这种场景出现,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控制。由于情景分析方法可构建随事件处境变化可能形成的各种情景,从而实现“情景-应对”型行为设计,为保安条款建立基础。

情景-应对是通过对各种“景”进行分析并依赖预想预判的“景”来分析各种情况,即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其概率,对这些风险事件带来影响范围和后果等进行判断形成应对方案和决策。情景不是一个风险事件的投影,而是无数同类风险事件与其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演化路径和风险后果的集合,是对特定环境中各种可能性以及能使风险事件由初始状态向未来状态发展的一系列事实的描述性假设,其细节化程度高,但完全服务于切断事故链,以预先预置的方式设计应对措施。相当于对未来的概括性决策应对。如何分析和预判不同情景之下的风险事件并掌握演化发展链条和发生概率,在关键行为点作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关键。

三、运营语言逻辑闭锁设计条款文字

需要基于各种可能的情景假设,找出最重要最常发生后果最不能接受的风险事件后,概括提炼和设计预警和预处置方式。这样,当熟悉的环境出现时,预警和预先采取预防性的行为和操作。这种情形用语言逻辑闭锁来实施。我们常见的无人值守道口环境下,“一停二看三通过”就是典型的情景-应对式技术和逻辑闭环的应用。这种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运用和培训,只有到了没有信号和人员指挥的铁路道口,无论是否有火车,首先执行预置式的警报和处置行为,有效地避免临时决定和临时反应,以预先防范和预先处置的方式阻断了事故链。

通常的语言逻辑闭锁有:有什么,必有什么,正向闭锁;不什么,就不什么,负向闭锁。两种闭锁的本意都是“发生什么,就一定发生什么“。设置前置性唯一性的条件,从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实施,是必选项、必选动作。逻辑闭锁前后实际上是因果关系(广义而言),前面的是原因、情形,导致/引起了人们的担忧。逻辑关系显而易见,一眼就能看出,不会异想天开脱离语境理解成其它。

编制“保安条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科学界定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致命性伤害作业环节;二是要研究分析触发致命性伤害事故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三是针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研究编制简单又便于记忆和执行,并且有效能够切断事故发生的条款。要让表达更简洁、更准确、意思更好理解),一定是节奏铿锵朗朗上口;不会搭配混杂藕断丝连,一定是当断则断利落干净;不会刻意使用长句显露语言功底,或让人难以理解从而掩饰瑕疵,而一定是大道至简、经得起考究。

四、实施方式

致命性作业保安条款,对具有高安全风险作业和致命性作业(如起重作业、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根据海因里希事故链被切断可以防止事故发生的原则,分析事故触发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找到切断事故链最关键、唯一和不可替代的环节,研究制定的管用、有效保安条款,作为高压条款,任何人不得违反。对有致命性的作业,要根据海因里希事故链被切断可以防止事故发生的原则,认真研究分析致命性事故触发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构建管用、有效的致命性作业保安条款,并高压执行。

对有非致命性的伤害性作业,根据岗位的安全价值和目标,可以参照致命性作业保安条款,建立并实施零伤害条款架构体系。研究非致命性作业保安条款与研究致命性作业保安条款的原则相同。非致命性作业保安条款是在建立完善致命性作业保安条款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本单位及同行业发生的事故教训,通过对岗位危险源辨识与评价,除既有伤又有亡的高安全风险作业和致命性作业外,其他非致命但存在伤害性风险的作业(如上下楼梯、剪板作业、拆除管道作业、化验分析作业、处理掉道矿车作业、天车检修作业等),参照“保安条款”的编制原则,制定管用有效且便于记忆的零伤害条款,与保安条款一并作为高压条款执行。

五、范例

1.起重作业:隔离外指吊,隔离内拒吊。

2.动火作业:隔离区内无易燃易爆品动火,有易燃易爆品不动火。

3.受限空间作业:危险告知、条件具备方可作业,不告知、不具备不作业。

4.皮带清扫作业:皮带运转时不清扫,清扫时必停车。

5.设备检修作业:运转不检修、检修必停车。

6.倒车作业:先确认后倒车,不确认制止倒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598-1321276.html

上一篇:从Security和Safety的对比谈安全的定义
下一篇:从Safety和Security的对比谈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
收藏 IP: 200.55.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