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里的“牛”(本文已发表在2月18日中国科学报上,感谢科学报编辑部温老师对稿件的润色和修改)
牛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为重视农业,甚至规定了“盗马者死,盗牛者加”。唐代诗人元稹在《生春》诗中描述“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这说明“牛耕”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植物学名或俗称和牛有一定关系,如独牛、牵牛和牛尾草等;有些植物中“牛”字来源和一些传说有关,如牛蒡和牛膝等。本文参考《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医药网等对一些含“牛”的植物及其药用价值进行介绍。
牵牛: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缠绕草本,茎被短柔毛及长硬毛,叶宽卵形或近圆形,不分裂或3(5)裂,叶面被柔毛;花冠有蓝紫色和紫红色等,花冠管色淡,漏斗状。
有不少典故涉及到牵牛花名字的由来。相传,古代河北有个身强力壮的男子不幸得了怪病,他夫人请了周边众多郎中都没有找到治疗的好办法。最后到山西请来一位老郎中,利用野喇叭花籽煎汤的药方治好了男子的病。为感谢郎中的救命之恩,男子就牵着一头牛到郎中家,以送牛相谢。男子好奇郎中的药方,郎中见男子牵着牛,就随口答道“叫牵牛花”。还有一种说法和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有关,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时间也是一种类似喇叭的野花开花时期,十分漂亮,再加上老牛是他们两个的“媒人”,故该植物也就有了“牵牛花”的叫法。
因此,牵牛花也被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北宋诗人秦观有《牵牛花》诗:“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倚玉阑干。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牵牛花名字来源还有其他典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另牵牛花种子可入药。
牛蒡:菊科牛蒡属二年生草本,粗大肉质直根,外形跟山药棍较像;叶宽卵形,具浅波状凹齿或齿尖,上面有稀疏短糙毛,下面被薄绒毛或绒毛稀疏;头状花序,小花紫红色。牛蒡营养丰富,素有“东洋参”等称谓。
牛蒡名字来源有一个传说故事:古代有一姓旁的农民家里,有一头老黄牛和几亩薄地。一天老农在耕完一片地后感到很累,就把牛赶到路边吃草,自己则睡了一觉。醒来后,他继续耕地时发现牛拉犁变得更加轻松 。第二天,老农休息时仔细观察了牛吃的植物,发现该植物叶片很大,像大象耳朵,且根也比较粗大。于是老农将该植物根带回家熬汤喝,几天后,不但老农患病的母亲病症减轻,而且家中其他成员精神头也大有改善。他们当时不知道该植物叫什么,因为这是牛喜欢吃的草,再加上他们的“旁”姓,就有了“牛蒡”这个称呼。
牛蒡的确具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就有“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的记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描述,牛蒡具有抑菌、降血糖、抗衰老和抗肿瘤等功效。
牛膝:苋科牛膝属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土黄色;茎有棱角或四方形,分枝对生,节膨大。
关于牛膝名字来源有这样一个典故:相传,一位郎中收了几个徒弟,经过多年传授,每个徒弟的医术都有很大长进。郎中为考察徒弟们的品德,说自己年纪大了,并且身体状况不允许他继续采药和行医了。徒弟们以为师傅多年行医和采药肯定有不少积蓄,就纷纷邀请师傅到他们那里居住。但现实是师傅身无分文,于是大徒弟、二徒弟和三徒弟都纷纷以多种理由赶走了师傅。
最小的徒弟在得知师傅被赶出来后,就把师傅请到他家里居住,在郎中生病时,小徒弟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孝顺。郎中很认可小徒弟的品德,病好后,把一种补肾强筋骨的草药传给了小徒弟。后来,小徒弟依靠师傅传下来的这种秘方,成为当地医术高明和德高望重的郎中。师傅去世前没告诉这种草药的名字,小徒弟就根据其茎棱节膨大部分像牛的膝骨而将其命名为“牛膝”。
牛膝的干燥根很早就用于入药,《本草纲目》中描述“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现代医学分析显示,牛膝根生用具有活血通经等功效,熟用可补肝肾和强腰膝。
除此之外,常见的含“牛”的植物还有俗称柔毛秋海棠的独牛,具浓烈香味、可全草入药的牛至,有消炎灭菌和清热解毒功效的牛尾草以及牛尾蒿、牛耳朵、牛白藤、夜香牛,等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