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童年的“七七菜”!兼谈小蓟、大蓟和水飞蓟!

已有 10433 次阅读 2019-9-11 19:59 |个人分类:辨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今天在微信和QQ中发了一张《Science》期刊中的照片让大家辨认,不在少数的同学和朋友都辨认正确,是菊科的大蓟。提到,朋友们首先肯定会想到小蓟,因为它实在是太普通了,几乎在中国的任何地区都可以找到。发音为“ji”,也许你会想有关系吗@鸡?我这里谈的是植物,和没有一点关系,哈哈。该物种俗称为刺儿菜,笔者老家则称之为七七菜七七芽 

QQ截图20190910102834.jpg

小蓟不但可作为蔬菜,研究发现,小蓟全株含胆碱、儿茶酚胺类物质、皂甙、生物碱、挥发油、菊糖、生物碱、黄酮类、香豆精衍生物等成分。据《上海常用中草药》记载:小蓟具有清热,止血,降压,散瘀消肿,可治疗出血症,高血压,黄疸,肝炎和肾炎等。本人对小蓟具有很深的感情,小时候因兄弟姐妹较多,春季常常会出现缺粮的情况。在春季缺粮时,幼嫩的七七菜就成为了填报肚子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记忆中,母亲的手艺很好,感觉做出来的以小蓟为主要原料的食物口感很好,把七七菜和麦子、豆粕等混在一起弄成菜团煮熟吃,简直就是一道美味,这道美味至今仍然停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在我读小学时,生产队分了2斤面条,母亲将七七菜和面条一起煮,当然七七菜更多,我硬是吃了5碗,哈哈。但由于该植物叶片边缘具有叶刺,当叶片变老后这些叶刺就会扎到嘴巴而难以下咽了。

151315iv18kq8201zln82a.jpg

151924pj0kas0hsawjsosy.jpg

谈到小蓟,我们必须要提到大蓟!大蓟和小蓟同属菊科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蓟是中药名,和小蓟类似,该植物也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等功效。据《普济方》记载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可见该植物很早之前就被作为药材使用。大蓟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泛,但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大蓟的叶片和小蓟有些类似,性状均为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片边缘也均有等长的针刺,大蓟之所以称之为大蓟,原因也许因为它长的更加高大,其高度一般可达到1.2米以上,而小蓟一般只有30厘米左右,最高不超过80厘米。

152210a80tk0yxbznoxh8v.jpg

还有一种常见植物,它的名字也带有,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水飞蓟。水飞蓟由于其具有清热解毒,催乳,保肝,利胆等功效而被人们所熟知。虽然都带有,但水飞蓟和大蓟、小蓟之间的关系稍远一些,该植物虽然也为菊科,但却属水飞蓟属。水飞蓟长的比较高大,高度甚至可以达到2米以上。水飞蓟和大蓟、小蓟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外部特征,如水飞蓟叶片具大型白色花斑,这是大蓟和小蓟所不具有的。

152227z8pao5crrphhao5o.jpg

大蓟、小蓟和水飞蓟的详细特征比较如下:

从叶片特征来看:小蓟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其边缘齿裂,有不等长的针刺;大蓟完整叶片展平后基本类似,但稍有不同,其叶片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同时大蓟叶片呈现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其针刺也要大于小蓟的针刺。大蓟和小蓟叶片相同之处是其叶片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水飞蓟的叶片则特征更加明显,其叶片呈现羽状浅裂至全裂,边缘或裂片边缘及顶端也具有针刺,但是其针刺非常坚硬,不小心手都可以被刺破;同时,其叶片在主体呈现绿色的基础上出现大型白色花斑,这是大蓟和小蓟叶片所不具备的特征。


151000fgq4zmqa8ayylhqm.jpg

从花的特征来看:大蓟、小蓟和水飞蓟的花序均为头状花序,且均为顶生,其总苞片均为56层,水飞蓟苞片中外层宽匙形,椭圆形、长菱形至披针形,包括顶端针刺长1-3厘米,包括边缘针刺宽达1.2厘米;而小蓟的苞片外层甚短,内层披针形,先端具有长尖,具刺;而大蓟的苞片则处于二者之间,但更偏向于小蓟。小蓟的花为管状,呈现淡紫色;大蓟则为筒状花冠,呈现紫红色;水飞蓟的花则红紫色;从大小上来看,大蓟和水飞蓟的花冠直径要远大于小蓟的花冠,水飞蓟的花冠甚至会超过5厘米以上(植物描述来自本人知识和中国植物志)。

151016vj41674b06lsl14n.jpg

151029w4u7ikzoudmzid4u.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197599.html

上一篇:20190911——山牵牛(Thunbergia grandiflora (Rottl. ex Willd.) Roxb
下一篇:20190912——直立山牵牛(Thunbergia erecta (Benth.) T. Anders.)
收藏 IP: 211.67.31.*| 热度|

6 范振英 杨正瓴 杨卫东 李斐 蒋新正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