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已有 4609 次阅读 2019-4-26 17:40 |个人分类:辨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间四月,百花盛开,杜鹃花就是重要一员,杜鹃花花大艳丽,有多个省市将其定为省花和市花。有文献把杜鹃花属的植物统称为杜鹃花,中国植物志中则仅指杜鹃。据文献记载:杜鹃花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李白均很喜欢杜鹃花并写了赞美杜鹃花的诗句,如白居易在《山石榴寄元九》中写到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李白在《唐宣城见杜鹃花》中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这说明自古杜鹃花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常说的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等,传说中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而染红遍山的花朵而得名。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更是以《映山红》为题表达了老百姓对红军的不舍之情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歌曲旋律优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

151026a0xag9k2mskq2g9k.jpg

杜鹃花的颜色在古诗中就有相关描述,唐朝诗人成彦雄和雍陶在《杜鹃花》和《闻杜鹃》诗中分别写到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碧竿微露月玲珑,谢豹伤心独叫风;高处已应闻滴血,山榴一夜几枝红,清代朱国桢也在《涌幢小品》中描述到杜鹃花以二、三月杜鹃鸟鸣时开,有两种,其一先敷叶后著花(先叶后花)色丹如血;其二先著花后敷叶(先花后叶)色淡,这些诗词中均描述的是红色杜鹃花,这说明我国早期栽培的杜鹃花品种的花色可能以红色为主。科学家对杜鹃花属开展了大量的育种工作,通过杂交或芽变等方式已培育出很多新的品种,其花冠色彩也更丰富,比如白色、粉色、杂色、深粉和红色等品种均有培育出来。很多地区开展了以杜鹃花为品牌的旅游开发,如湖北麻城以其近10万亩的古杜鹃群落而吸引了众多游客,获得了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的美誉。

151026ym9jvv0qznvzs0vv.jpg

根据中国植物志描述,常见杜鹃花特征如下:叶革质,常集生枝端,卵形、椭圆状卵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叶片先端短渐尖,边缘微反卷,具细齿,上面和下面均被褐色糙伏毛;花冠阔漏斗形,裂片5,倒卵形,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上部裂片具深红色斑点;从整个杜鹃属的特征描述来看,花冠性状更多,比如漏斗状、钟状、管状或高脚碟状。杜鹃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行气活血、补虚,治疗内伤咳嗽,肾虚耳聋,月经不调,风湿等疾病等功效。由于杜鹃花品种甚多,这里仅整理了一些公园内常见杜鹃(比如杜鹃花、锦绣杜鹃、白花杜鹃等)的花朵簇生数目和花冠基本形态供同学们和朋友们在辨识植物时参考。

DSCN8155.JPG

杜鹃和锦绣杜鹃:杜鹃又名映山红、山石榴,每簇具花2-6朵,花冠漏斗形,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锦绣杜鹃的伞形花序顶生,每簇具花1-5朵;花冠玫瑰紫色,阔漏斗状,裂片5,具深红色斑点。

151101gi4zy9kvlupyr5p4.jpg

151101n5n7qw77ww73wqy7.jpg

白花杜鹃和香花白杜鹃:白花杜鹃伞形花序顶生,每簇具花1-3朵,花冠白色,有时淡红色,阔漏斗形,5深裂,裂片椭圆状卵形,无紫斑;香花白杜鹃的花序顶生,每簇具花1-2花朵,宽漏斗状,白色带淡红晕,内面基部有黄绿色斑块。

红晕杜鹃和火红杜鹃:红晕杜鹃伞形花序顶生,每簇具花2-4朵,波状5裂;宽漏斗状,于蕾期粉红色,花开后白色带淡红色晕;火红杜鹃也是伞形花序顶生,每簇具5-12朵,花冠管状钟形,裂片5,亮深红色,内面基部有5枚深色蜜腺囊。

羊踯躅:总状伞形花序顶生,每簇具花多达13朵,花冠阔漏斗形,裂片5,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深红色斑点,花冠管向基部渐狭,圆筒状。

151218k27tskaqk2x7kz5f.jpg

西洋杜鹃(Rhododendron sp):是中国杜鹃与欧洲杜鹃经过反复杂交选育而成的,因最初在比利时推广最多,故又名比利时杜鹃,杜鹃花株形矮壮,花形、花色变化大,是杜鹃花中最美的一类。

151231qeagahtdbt9etggg.jpg

除以上种类外,其他一些常见杜鹃花,也有异常娇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175669.html

上一篇:20190428——嘉宝果(Plinia cauliflora (Mart.) Kausel)
下一篇:20190429——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收藏 IP: 211.67.31.*| 热度|

13 郑永军 张全成 马德义 张珑 王从彦 杨正瓴 李学宽 杨卫东 姚卫建 张晓良 郑强 刘光银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