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精选

已有 19861 次阅读 2014-9-4 06:09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郭永怀, 李佩, 师生情

91日,我出差到北京。按近年惯例,邀约我的师母李佩先生和好友小聚。李先生已有九六高龄,依然精神矍铄。一听到有此聚会,昔日老师和同窗都欣然赴约。令人高兴的是:年届九旬的郑哲敏先生和八十多岁的朱照宣先生也来了,他们也是我尊敬的老师。十几个老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洋溢着半个多世纪的浓浓的师生情。

我第一次见到李佩先生是在19629月,当我开始研究生求学生涯之时。她不仅是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的夫人,还是我的英语老师。我和我的师兄陈允明、李家春曾在她的班上学过英语。她与他的先生一样,极有风度,很有学问,待人诚恳、亲切,视我们这些学生如同自己的子女。

那时,我们最开心的事情是听郭先生讲授“边界层理论”课程和听李先生讲授英语课;最快乐的事情是完成他们布置的作业,特别是李先生让我们写的一周一篇的英语作文。把各自作文交上去以后,期盼着拿到经她批阅的“卷子”,按例是“一片红”的修改和文末的大大的“Good”!天知道,这样蹩脚的卷子还能得到“Good”!而李先生的说法是:“这是表扬你们认真的写作态度。”

那时,我们最愉快的事情是频繁地到老师家做客。我们三人的家都在上海,在北京的亲友很少,因此,很自然地把老师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深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初次去他们家时,李先生让还是小姑娘的郭芹为我们弹起美妙的钢琴曲。我们知道,郭先生实行每周“六天半工作制”,每每到了他家,他总是笑眯眯地走出书房,说道:“你们来啦!”谈了几句关于学习的事情之后,他就退回书房“做功课”去了,我们就与李先生海阔天空地聊天,谈得最多的是有关力学所的新闻和我们的英语学习。

那时,我们最难忘的事情是一年一度到老师家“守岁”。后面几年,郭先生又招收了几个研究生,我们学生的队伍扩大了。每年除夕,我们不约而同地到老师家里听新年的钟声敲响。还是单身时,我们各自一个人去,成家之后,携着妻儿同往。住在邻近的郑哲敏先生伉俪也是常客。人最多时总计有二三十人,把她家挤得满满当当的。在那里,我们第一次吃到了自助餐,李先生把丰盛的佳肴放在长条桌上,大人小孩自由夹取。接着,学生们到会客室与老师侃大山;女眷们在餐室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在电视室随意疯闹。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是1968年初冬的那些日子。当我们听到郭先生因公牺牲的噩耗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发现,遭此变故之后,李先生一下子老去许多。我们做学生的不知道怎样去安慰她,然而,李先生尽管悲伤,我们却从未看到她掉过泪。她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对我们学生依然如此关怀。我们都想尽力为李先生做一些什么,也乐于为她家里做换液化石油气罐之类的力气活。到“文革”后期,我们恢复了在她家的聚会,再次见到她亲切的笑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钱伟长先生筹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有意把李家春和我调到他身边工作,一个周日,他骑着自行车到他昔日的助教郑哲敏(时任力学所所长)的家里商谈此事。郑先生答应“只能放一个”。几经考虑,我准备响应钱先生的召唤。这时,最先想到的是与李先生商量。李先生对我说:“从个人的角度看,我舍不得你离开;但从钱先生的需要和你个人发展来看,你还是应该去。”接着,我又去征询朱照宣先生的意见,得到了类似的建议。于是,此后三十年,我就到上海工作,与李先生就不能随时相见了。

然而,割舍不下的是与李先生的师生情。只要有到北京的机会,我一定会去李先生家;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与昔日师友聚会。我儿子出差到北京时,我叮嘱他,一定要去看望李奶奶,他还算听话,专门前去了。我知道李先生喜欢南方的蔬菜和苏州豆腐干。每次到京,总是带着蔬菜、豆腐干之类,李先生经常在邻居间分发,告诉她们:“这是我的学生带来的。”

我一直把郭先生和李先生奉为人生的楷模。郭先生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多年了,李先生也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们的崇高精神一直在为人们传诵着。(见链接)。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也极其珍惜这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

 

写于201492日,北京

改于201494日,威海

 

【链接】相关博文

  1. 中关村里的一盏明灯——记李佩先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9134.html

  2. 老科学家的婚姻爱情(6):郭永怀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4129.html

  3. 郭永怀小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601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824786.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117):研究生新生该怎么做
下一篇:学习漫谈(118):神游科海 力求臻美—谈科研方法-16.美学篇
收藏 IP: 101.89.181.*| 热度|

43 李宁 王树松 林中祥 卢东强 姬扬 王守业 科学出版社 柳林涛 郭战胜 杨建军 李轻舟 姚小鸥 朱高明 许方杰 冷成彪 冯大诚 孔梅 张士伟 张能立 黄有松 董焱章 全军民 蒋敏强 史晓雷 罗帆 庄世宇 鲍博 李志俊 刘忠波 秦承志 高义 彭泽瑞 张彦虎 于仲波 QDA2012 clp286 monkey1963 zhangcz07 yewen shenlu qzw htli fqk616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