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前的一篇博文中(见链接),贴出了一批老科学家的照片,让大家认一认他们是谁,原想让大家过节轻松一下,没指望很多人留意。没料想反响还比较大,究竟是科学网,上网者对科学家普遍较为关注。
大多数反响是积极的,且听听这样的声音:
——应该牢记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和贡献,都是宝贵财富!
——老科学家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计名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尊敬。抚今追昔,令人感慨!
——你列出的这些都是中国顶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啊!他/她们如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大地。……大部分科学家的事迹和轶事都耳熟能详,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勇攀科学高峰。
——很多人认不出也许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要在他们留下的财富的基础之上更加发展。这些大牛科学家总是淡泊名利,似乎并不希望被认出而被影响平常的生活。科学家争着成为娱乐明星才是个大问题!
有这样的感想真让人高兴。一方面说明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的感人至深。“润物细无声”,他们的优秀品质已经在新一代学人那里开始扎下根来;另一方面也说明,新生代学人正严格要求自己,厉兵秣马,激流勇进,勇攀科学高峰,这正是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所期盼的。
少数反响不那么积极,例如:
——我也认不了几个,琢磨了一下认得他们对我有什么用呢?反正他们做什么都NB,但跟我不相干。
——人家影星歌星都紧跟时代,不断更新。这老是拿着几十年前的照片让大家回忆,谁能记得啊。
——这其实是不是恰恰说明了中国现在没有大师级的人物。没有啥有分量的年轻科学家,让公众值得了解的。
第一位的话让我纳闷。在科学网上逛的大多对做学问有兴趣,做学问的人理应关注、认得老科学家,而他却认为“认得他们对我有什么用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科学网中,老是拿着几十年前的照片让大家回忆的人似乎不多,温故而知新,有什么不好呢?第三位的想法值得探讨,日后将另发博文与其商榷。
其实,我发那篇博文的用意很简单,希望年青学子更多地关注老一辈科学家,了解他们,读懂他们,学习他们,仿效他们,追随他们,进而超越他们!也就是说,要把他们的优秀学术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国梦的人流中,策马扬鞭,奋勇向前!
朋友们在跟帖中已说出了所列的科学家的名字。笔者趁着节日闲暇,搜集了他们的简历,这里发布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限于篇幅,今天只给出前21位物理学家的简历,其余待续(即使是物理学家,名单也很不完整,将陆续增补)。日后将有重点地讲述他们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使他们在我们心中活起来。
所谈及的科学家大多是国内科学家,也有几位外籍华裔科学家,笔者接受一位博友的建议,将他们通称为“华人科学家”。
下面是21位物理学家的简介。
01叶企孙
叶企孙(1898.7.16-1977.1.13) ,上海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起任会长等。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用X射线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文革期间曾受残酷迫害。叶企孙还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此外的三位则是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
02吴有训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江西高安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他于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6月毕业于数理化部。1921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国。1927年8月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和组织者,对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3周培源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苏宜兴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我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04严济慈
严济慈(1901.1.23-1996.11.2),浙江东阳人。法国国家科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曾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任教授。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镭学研究所所长、物理学会理事长。我国光学研究仪器研制奠基人之一。
05吴大猷
吴大猷(1907.9.29-2000.3.4),广东高要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历任国立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国科指导会主任委员等职,1931-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39年获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奖金。1943年获教育部第一等科学奖金。1946年,赴密西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两年。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是原子分子光谱研究的先行者。
06赵九章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毕业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气象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曾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07钱三强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浙江湖州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的倡导者。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08王淦昌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江苏常熟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70年科研生涯中,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他是验证中微子实验的提出者和实行者。
09彭桓武
彭桓武(1915.10.6-2007.2.28),湖北麻城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四十年代起研究固体物理,后转向量子场论的研究,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六十年代初期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是当时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主持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10张文裕
张文裕(1910.1.9-1992.12.5),福建惠安人。我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核科学研究和教学,有多项重要发明和发现,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发现μ介原子,开创了奇特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重视实验科学,重视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核科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1饶毓泰
饶毓泰(1891.12.1-1968.10.16),江西临川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中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实验室,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前列;执教40余年,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等一批知名物理学家。
12汪德昭
汪德昭(1905.12.20-1998.12.28),江苏灌云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所从事的大气中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朗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汪德昭院士为我国国防水声学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3何泽慧
何泽慧(1914.3.5-2011.6.20)女,祖籍山西灵石,生于江苏苏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夫人。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曾和钱三强等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和中国的科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4马大猷
马大猷(1915.03.01-2012.07.17),祖籍广东潮阳,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教育家,声学家,中国现代声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声学学会荣誉会士,《声学学报》主编。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建筑声学的研究,所提出的简洁的简正波计算公式和房间混响的新分析方法已成为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里程碑,并已广泛应用。
15吴健雄
吴健雄(1912.5.31-1997.2.16),女,江苏苏州太仓人。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关于宇称守恒的理论。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前身),1936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4年参加“曼哈顿计划”,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
16杨振宁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安徽凤阳。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到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米耳斯共同提出的杨-米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
17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李政道教授除在国内开设长期座外,还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在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
18邓稼先
邓稼先(19246.25-1986.7.29),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1]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9黄昆
黄昆(1919.9.15-2005.7.6),浙江嘉兴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西南联大毕业后从事物理理论研究,大胆预言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后称为黄散射。受邀与玻恩著《晶格动力学》,至今仍是该领域权威著作。提出“黄方程”和由此引伸的极化元的重要概念,对理论物理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56年北大任教时主持中国半导体物理专业的创建工作,专著《固体物理学》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第一批人才。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朱光亚
朱光亚 (1924.12.25 -2011.2.16),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一位主要开拓者,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荣膺感动中国人物。2002年5月,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21谢希德
谢希德(1921.3.16-2000.3.4),福建泉州人。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当今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物理学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科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学会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限于学识,所述内容很可能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写于2014年2月9日
【链接】相关博文
1、你知道他们是谁?——华人科学家群英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6317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