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教师节,我的博士生送我三本书,内容与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论有关,我如获至宝,最近两次学术出差都带在身边,抽空细读。至今,读完了其中的一本:《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这里谈一些初步的学习体会。
一、全书概要
原书的书名是“Integr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Promoting Responsible Conduct”,由美国医学科学院和美国科学三院国家科研委员会联合编写,2002年出版;由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翻译,由旅美科学家苗德岁译述,并经九位资深科学家审订,200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周光召院士为此书作序,他希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都能抽时间读一读这本书。(见链接)
本书基于广泛深入的调研分析,从科研工作中的诚信谈起,着重界定造就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因素,特别是科研环境因素。引言中介绍了成书背景;第二章给出个人及机构的科学诚信的定义;随后各章叙述:研究环境框架及其对科研道德建设的影响;推进科研道德建设的综合因素;教育在科研道德建设的作用;科研道德的自我评估评价。附录中给出了文献和案例。
作为普通的科研工作者,通读此书的主要收获在于:较为详尽准确地懂得了科研道德建设的定义,特别是科研诚信和学术不端的界定;明白了如何在一定的科研环境中接受教育、落实负责行为,通过自我评估,使得自己的科研道德逐渐臻于完善。
本文主要谈谈在此书中学到的对科研诚信的认识。
二、科研诚信的八大要则
全书倡导负责的科研行为(Responsible Research Conduct, RRC),对科研诚信的涵义做了严格的界定,我将其称为八大要则:
l 保持科研选题立项、执行和报告中的学术诚实;
l 做到项目申请及成果报告准确表述自己的贡献;
l 保持同行评议的公正性;
l 坚持学术交流中的同行相尊;
l 保持利益冲突或潜在利益冲突时的透明度;
l 保护科研中所涉及的人体对象;
l 善待科研中所使用的实验动物;
l 恪守科研承担人与其科研群体的相互责任和义务。
现分述之:
1.诚实亮相——保持科研选题立项、执行和报告中的学术诚实
u 诚实阐述研究工作的意义;
u 如实表述立项申请和相关资料;
u 客观介绍已有信息;
u 据实陈述个人已有工作(尽可能言简意赅);
u 坦诚面对同行质疑,据实辨理;
u 勇于承认错误或失误。
2. 准确分“功”——做到在项目申请及成果报告中准确表述自己的贡献
u 绝不把他人的工作当作自己的工作来报告,不然就是剽窃;
u 诚实对待同行、同事和合作者的贡献;
u 最好在项目启动时确定研究成果的署名顺序;
u 在出版物中如实写出每个作者的具体贡献;
u 如实感谢课题研究所基于的前人成果。
3. 公正评议——保持同行评议的公正性
u 参与评议条件:能做到不偏不倚评价且坦陈利益冲突;
u 完全根据项目申请或研究成果的优劣做公正判断;
u 严格遵守评议的保密规则;
u 坚决不把所评议文件作不当使用。
4. 同行相尊——坚持学术交流(包括互通信息和资源共享)中的同行相尊
u 及时公开地报告研究发现(机密研究除外);
u 研究成果发布后,适时与其他科研人员分享独特的材料,以便他人验证其成果;
u 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和博士后)离开团队前商定知识产权问题和继承问题。
5. 冲突透明——保持利益冲突或潜在利益冲突时的透明度
科研中的利益冲突指的是:个人利益与科研成果密切相关,常带来好处,可能对科研诚信产生负面影响。
u 科研人员应将所有利益冲突向单位披露;
u 应向出版科研成果的单位自动披露利益冲突。
6. 善待人体——保护科研中所涉及的人体对象;
u 按伦理标准切实保护自愿作为研究实验对象的人员;
u 让志愿者知情:试验目的、特性、风险、效益等。
7. 善待动物——善待科研中所使用的实验动物。
u 充分权衡使用试验动物的必要性;
u 认真考虑试验对动物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动物的疼痛、折磨和压力。
8. 权责分明——恪守科研承担人与其科研群体的相互责任和义务(包括学术交流和其它人际交往)
u 科研团队的领导者应鼓励团队的所有成员达到各自的职业目标;
u 努力实现职责分配的公平性;
u 团队成员相互尊重,坦率交流;
u 确定明确的职业道德准则。
三、关于负责的科研行为的共识
什么是负责的科研行为(Responsible Research Conduct, RRC)?此书给我们的概括性的答案是:
诚实:忠实地提供信息,实事求是,言而有信;
精确:细心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准确无误地记录和报告结果,杜绝粗枝大叶;
客观:让事实说话,避免主观和偏见;
高效:珍惜资源,力戒浪费,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四、坚持RRC 摈弃FFP
从这本书了解到,科研诚信有三大敌人,它们是:
伪造(Fabrication)——伪造资料或结果并予以记录或报告;
弄虚作假(Falsification)——在研究材料、设备或过程中作假或者篡改或遗漏资料或结果,以至于研究记录没有精确地反映研究工作;
剽窃(Plagiarism)——窃取他人的想法、过程、结果或文字而未给他人贡献以足够承认。
这是美国学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标准界定”,其余不当行为则统称为“不规矩行为”。我认为,比照我国学界的情况,这种界定也是合适的。
我们不妨把Fabrication 、Falsification、Plagiarism合称为FFP,我们对FFP要零容忍!要同仇敌忾共讨之!
如前所述,负责的科研行为(Responsible Research Conduct)的英文简写是RRC。
因此,我们应该响亮地提出口号:
坚持RRC,摈弃FFP!
附注:本文对原书内容作了一些概括,若有不当之处概由笔者负责,请朋友们以原书的叙述为准。
写于2013年10月23日
【链接】周光召院士为《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撰写的序言
最近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翻译了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科学院和美国医学科学院(一些简称“美国科学三院”)编写的《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Integr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Responsible Conduct)一书,总结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道德规范,指出了遵守科学道德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国科技界借鉴。
为了加深对道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译者还专门引用了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标题为“科研人员的表现很差”的文章,该文说明,由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布赖恩·马丁森(Brian C. Martinson,2005)等人对在职科研人员的抽样调查所作的统计分析揭示,在过去三年里,回答问卷的3247人中,承认曾有“伪造、弄虚作假或剽窃”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占15.5%,承认曾有其它“有问题或不负责任的行为”的占27.5%。“同时,常识告诉我们,这种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的是低于实际情况的保守数字,这样看来,实际情况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事实证明,马丁森等人发现的这些不规矩行为的大多数还是在“伪造、弄虚作假或剽窃”这一定义之外的,而它们往往更具腐蚀性。作者并不认为加大政府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改善广泛的科研环境才是治本之策,因为目前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就业机会、岗位升迁、工资待遇、同事竞争等方面面临的日益增长的巨大压力,都是科研不端行为和‘不规矩行为’的诱因”。
美国科学三院1995年推出过《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的小册子,讲述科研人员自身的科研道德建设问题。这本小册子在全球科技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继此之后,他们又着眼于如何营造、培育和弘扬负责人的科研行为的环境,强调科研机构需要一套到位的政策和程序、提供教育培训、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并结合资格认证接受同行评审等。从《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一书中,我们不难看到,美国科技界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努力,在科研道德建设方面已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和体制。他们认为科研人员在复杂的组织机构中工作,至少存在四个层面的机制可以塑造、影响甚至左右其科研行为。
科学研究遵循严格的道德规范,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问题。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从政府到大学逐步完善科研活动的准则和科学家行为规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科研道德监督监察机构。由律师和审计专家参加的科学监督审查机构以其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监督、警示科技界的同时,也赢得了公众对政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信任和支持。
当然,我国科技界要在这一领域达到与国际科技界相同或更高的标准,还必须面对中国特头的实际,需要更多的艰苦努力。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正如译者引用的一百多年前赫胥黎致朋友的信中所说:“你对科学圣殿内发生的令人惊讶的事情一无所知。我担心科学并不比人类活动的其它任何领域更为纯洁,尽管它理应如此。仅诉诸道德是无济于事的,还得让公众的知情和了解起点作用。”这就是说,科技界必须加大对公众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道德风尚,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强音。其次,我们必须认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滥用科技又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带来侵略战争和恐怖活动,带来环境生态的破坏和污染。为此,社会对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以及科学家的伦理、道德和责任给予空前关注是完全必要的。科学界肩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必须制订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直至形成科学伦理与科学道德的法律法规。因此,在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同时,在科技界实行自律,加强德治和法治实为当前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为代表的中国科技界,一向重视科学道德建设。早在十几年前。就由老一代科学家发起并展开了维护科学道德的大讨论。北京、上海等地的几百位科学家联名向全国科技界发出倡导优良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倡议书。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是我国科学共同体首先成立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组织。新世纪初叶,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制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在中国科学院全体院士会议上通过。2004年,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经过两年时间的调研,向国务院报送《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2005年初,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又制订、发布并施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应该说,作为拥有国家最高荣誉称号的原始群体的行为,对我国下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极大的示范作用。我们必须自尊、自律,以身作则,不辜负国家、人民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早些年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这些活动在当时虽然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反响,对科技界学风的改善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和空间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新体制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社会上拜金主义泛滥,在科技界也发生了较为普遍的急功近利以及个别人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以不实广告误导群众等等令人担心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本书赠送给每一位院士,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带头从自身做起,洁身自好,严以自律,求真唯实,淡泊名利,坚持发扬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共同杜绝个别违法和有损道德的行为,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民科学家,不辜负社会给予院士的崇高荣誉。
希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都能抽时间读一读这本书。让我们大家为我国科技界建立良好学风,树立高尚品德,更好地服务社会而共同努力。
以上的话,愿与读者共勉。
是为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