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周末闲话-13:小报道 大启示

已有 4361 次阅读 2012-3-10 16:55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学术道德, 慎之又慎

221,《中国科学报》在第2版发了一则“豆腐干”新闻,字数就200来个,事关学术道德,颇为发人深思。现照录此报道如下:

 

印度总理科学顾问为“论文抄袭”道歉

 

据印度媒体220报道,印度知名科学家、印度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拉奥因“论文抄袭”问题向一份国际期刊道歉,震动印度科学界。

拉奥是世界著名固态和材料化学家,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也是多个国际科学组织的成员。

报道说,在20117月出版的国际知名科学期刊《高级材料》中,拉奥与其他3位印度科学家发表的一篇文章至少有四行没有注明出处,实际上是抄袭《应用物理通讯》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拉奥等人对此发表一封道歉信,并在道歉信中说:“论文通讯作者(即研究课题负责人)为这一疏忽以及沟通环节出现的问题,诚挚地向读者、审阅者和编辑道歉。”(毛晓晓)

 

报道很短,未涉及细节(也许博友可提供更详细的材料),但至少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1.        学术道德方面出现问题,在学术界有一定的普遍性,不管问题情节轻重,都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2.        学术名家如果不充分注意学术道德问题,也会犯这方面的错误,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3.        化学家拉奥勇于认错,至少这一态度值得嘉许(尽管不知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认错的);

4.        印度媒体敢于揭短,对端正学术道德有警示作用;

5.        每个学者在学风方面都应兢兢业业,不能有任何疏忽。记得网上曾有人说,如果在一篇论文中有三行重要文字与公开发表的著述中相同,而又未注明出处,即谓之“抄袭”。这一案例似乎为此提供了佐证。每个想发表论文的学人,慎之,慎之!

 

近年来,我参与编务的两种国内英文杂志收到的国外来稿越来越多,其中来自亚洲国家的居多。原来,有些国家的科技管理部门也在“数豆子”,我们这两份杂志对他们而言也是“国外SCI刊物”,因此他们的稿件纷至沓来,其中,也发现了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案例。相比之下,印度的来稿水准要高一些,也鲜见“违规”案例,也许因为他们也在注意学术打假吧!

 

这些日子忙于为各路朋友预审基金申请书,忙里偷闲,读读《中国科学报》,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于是有了上述这番小议论。

 

写于20123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46236.html

上一篇:基金申请新议-15:是折磨?还是历练?
下一篇:学术动态-6:携手勇攀力学高峰——参加沪港力学交流有感
收藏 IP: 124.79.15.*| 热度|

9 曹聪 张玉秀 吴吉良 赵凤光 吴斌 毛克彪 董焱章 张士伟 周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